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04日 星期五

    那些正逐渐消失的精灵(一)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04日 14版)
    学名:细痣疣螈
    别名:疣螈、黑痣疣螈
    分布: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甘肃
    体长11~15厘米。雌螈一般大于雄螈,头部扁平,吻端平切,外鼻孔位于近吻端。除唇缘、指、趾及尾外,全身布满瘰粒与疣粒;头侧棱脊显著,背中线棱脊明显。体侧自肩部向后至尾基部各有一列整齐的瘰粒。多生活于海拔650~2500米山区溪流的塘边,多在夜间捕食。平时生活在陆地上,夏季繁殖期进入水池中。
    学名:大鲵
    别名:娃娃鱼
    分布: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
    大鲵是我国特有物种,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最长可超过1米。生活在山区的清澈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每年7~8月间产卵,每尾产卵300枚以上,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2~3周后孵化。大鲵的心脏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
    学名:虎纹蛙
    别名:无
    分布: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
    虎纹蛙体长可达10厘米,皮肤粗糙,布满大小疣粒。背面黄绿棕色,有不规则斑纹。腹面白色,前后肢有横斑。趾端尖圆,趾间具全蹼。前肢粗壮,指垫发达,呈灰色。雄蛙具外生囊一对。生活在近山的旷野、水田和池塘中。捕食昆虫、蚯蚓、蜘蛛和其他小型蛙类。

        保护国际等环保组织日前发表报告,两栖类动物濒危形势严峻。由他们发起的一项针对21个国家100种疑似灭绝两栖动物的大规模搜寻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疑似灭绝两栖动物或已灭绝。

        超过120名科学家参与了这项由2010年8月至12月实施的调查,对象是已长时间不曾发现行踪且有可能灭绝的两栖动物。但结果令人失望:被调查的科学家们只发现其中4种:在墨西哥山区发现1941年以来难觅踪迹的一种鲵;在非洲的科特迪瓦和刚果(金)发现两种非洲树蛙,它们分别从1967年和1979年起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发现一种之前认为极有可能已经灭绝的蟾蜍。

        保护国际的罗宾·穆尔博士说,此次调查仍未见踪迹的物种灭绝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这是现代生物濒临灭绝严峻程度加剧的象征。有人说,动植物是这地球上的精灵。在接下来的几期的速读栏目中,我们将向大家介绍一些我国珍稀动植物。今天,就让我们以珍贵濒危两栖类动物开始。

        (图片与说明均摘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主编的《中国珍贵濒危动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