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01日 星期二

    西部·重庆

    投资技能人才

    《 光明日报 》( 2011年03月01日   16 版)

        核心提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中国制造”。今年以来,沿海及内地很多省份频现“用工荒”,特别是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的“技工荒”。“技工荒”暴露出我国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凸显了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弊端。本版今天特就“技工荒”问题做出专题策划,关注各地“技工荒”现状,探讨“技工荒”出现的原因,以期更好地解决企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我现在的年薪是10万元,超过了一般员工的3倍。”谈起自己10年间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工的经历,33岁的李永刚显得很欣慰。

        1998年进入重庆江电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时,只有中专学历的李永刚获得了一个冲压工的岗位。半年之后,他喜欢钻研图形的数据的天性得到赏识,被提拔到公司的技术部学习图纸放样。这是一个必须日复一日进行测量和计算的岗位,很多人都觉得枯燥乏味,李永刚却干得有滋有味。不懈的钻研使他的技术不断长进,4年后被破格提拔为技术主管;又过了5年,他被任命为公司技术部部长兼副总工程师。

        江电电力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双福新区,是一家高速发展中的企业。为了培育和储备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公司每年至少要把像李永刚这样的“技术尖子”送出去带薪培训三四次,并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参加行业内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两年前,公司还送李永刚带薪攻读在职研究生,并且为他报销了全部的费用。

        江电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张建容说,公司800名员工中,像李永刚这样的高级技工只有10人。在同行业中,这已经是高级技工“密度”很高的了。

        据张建容介绍,为了培养高级技工,公司每年都会选调一批应届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技术部。这些大学生进入技术部后,差不多要学习一年半的时间。公司会给他们安排师傅“传帮带”,每年还会邀请行业专家、资深工程师给他们授课四五次。这一阶段,公司不需要他们做什么项目赢利,只需要他们专心学习。但一年半后,往往只有一半左右的人能坚持下来。这些人正式上岗后,薪酬待遇都在其他一般员工的2倍以上。

        “较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储备机制,保证了企业的产品质量,技术放样正确率在同行中也处于领先水平。”张建容说,公司还因此获得了国家最高电压等级——750千伏输电线路生产许可资质。

        江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小红认为,江电电力提前储备高技能人才的做法是非常务实而有效的,但多数新投产的企业仍然需要依靠政府多渠道培养和输送技能人才。

        “以江津区为例,仅2010年,全区就引进项目188个,实现工业产值560亿元,一大批机械装备、电力能源、汽车摩托、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到2015年,全区工业将达到2000亿元至2500亿元规模,聚集30万产业工人,其中一般技术工人约为11万人,高级技工约为4万人。但在2009年,全区仅有高级技工3200名,显然难解企业之‘渴’。”李小红说。

        为缓解高级技工的供需矛盾,江津区已在两年前启动了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力争多渠道向企业输送高级技工。区委、区政府重点依托区内7所职业技术学校,面向企业开展订单式、合同式培训,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这些学生在本地企业工作半年以上,政府还按每位学生200元的标准,对学校进行奖励。为了鼓励企业开展自我培训,江津区财政在在职职工经过培训获得国家职业技能资格等级证书的当年,按照中级技工每人100元,高级技工每人400元,技师每人1000元,高级技师每人2000元的标准,对企业进行奖励。对于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以及“重庆市技术能手”、“重庆市突出贡献技师”称号的,给予个人5千元至1万元的奖励。

        此次,江津区制定了《重庆市江津区引进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试行办法》,出台了引进人才优惠政策,采取公招、双选、协作、带项目创业等方式,引进各类高层次技能人才。对引进的有特殊专长的各类高级人才,一次性给予安家费10万元,并且为其在津工作期间提供一套不少于100平方米的住房;随迁的配偶、子女,可按规定优先办理常住户口及调动手续,并协助其配偶就业。

        据李小红介绍,预计到2012年,江津区委、区政府将多渠道为企业培养输送3万名技能人才;到2020年将输送8万名技能人才,其中高级技能人才占20%以上。(本报记者  张国圣  通讯员  袁孝春  辜文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