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招工难”与往年不同
本月,在南京的一场大型招聘会上,100多家单位提供了3000多个岗位,5000人进场求职,达成就业意向的仅占20%。
南京一家丝绸服装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缝纫工年年都缺,但今年更难招,大年初五开始摆摊招聘,到现在招了不到10个人。以往面对“招工难”,企业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涨工资。而如今,企业要考虑的是“涨工资”还有多少吸引力?
今年的“招工难”显然与往年不同。
“春节前后,部分地区、部分企业再度出现‘招工难’现象,且在时间上比往年有所提前,在地区分布上开始向内地蔓延,在人员构成上呈技能人才和普工双短缺。”在今天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分析说。
他说:“去年10月底,我到江苏、江西等地调研时就注意到这一问题,感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值得高度重视。”之后,人社部迅速组织用工量较大的16个省市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在广泛听取各地意见的基础上专门就缓解这一问解下发了通知,出台了六项措施。
“现在回过头来看,对这个问题的预判是准确的,由于布置得早,各地行动迅速,把信息发布、劳务对接等工作做在了前面,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尹蔚民说,“但从目前情况看,珠三角、长三角等用工集中的几个地区,春节后这段时间仍存在‘招工难’问题,个别地区有扩大趋势,但总体与去年情况大体持平。”
尹蔚民预计,今后一个时期“招工难”情况仍将存在。“招工难,反映了随着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用工需求在增加;反映了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在增加,吸引力在增强;反映了经过多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确实在逐步减少;同时也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预期在不断提高。”
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针对如何解决“招工难”的问题,尹蔚民强调,要坚持市场就业的机制和原则,继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加强信息引导。摸清底数,提前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动态监测农民工节后返岗情况等重要信息,开展有针对性的主业服务专项活动,通过招聘信息异地发布、对口劳务合作、联合举办招聘会等方式,努力解决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配合,动态掌握新增投资、新上项目的用工信息,建立政府投资、公共项目与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提前发布需求,提前招收和培训人员,把有效的就业机会用好用足。
二是加强职业培训。培训是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解决结构性矛盾、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举措。各地要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大规模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力争使每一个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职业培训,每一个企业技能岗位的职工都能得到至少一次的技能提升培训。
三是改善就业环境。新生代农民工对就业环境、职业发展有着更高的期望值,企业的待遇水平、用人方式,政府的公共服务,都会影响劳动者特别是广大农民工的就业意愿。要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留住人员,稳住岗位;要强化劳动监察和人力资源市场监管,指导帮助企业改善用工管理,吸引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要改善公共服务,完善户籍、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帮助有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融入城市。 (本报北京2月22日电 本报记者 冯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