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社会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在研究对象和内容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仍然坚持从研究人与人的社会生产关系出发,社会生产关系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西方主流经济学则不同,人与人的社会生产关系被经济人取代,商品交换的市场关系以及商品交换中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变成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事实上,经济学研究是无法脱离社会形态问题的,或者说经济学的研究无法脱离现实的社会基础。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相一致的,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形态下,人就得到一定的发展,因此,人的发展经济学要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学科,应该也必须确定与它相适应的社会基础。那种脱离社会基础、企图通过研究经济运行的表象来解决现实问题的做法,在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应该加以避免。
《改革与战略》2011年第1期 巫文强文
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路径
历史经验说明,仅靠政府实施有保有压的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结构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应选择双重路径:一方面,继续推进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和自我修复功能;另一方面,加快体制改革,把政府转变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我们未来的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应主要由市场机制来承担,政府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应是补充性的、辅助性的。在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还需要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我们不能完全照搬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府无效性”命题和(新)自由主义政策的主张。市场机制的自发、自动调节虽有其优越性,但不能经常保证充分就业,不能保证收入和财富的公正分配;市场机制虽有自动清除、自我修复功能,但有时可能做不到位。
《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1期 方福前文
积极应对碳交易市场的新特点
目前,2012年后气候谈判结果尚不明确,各个国家仍在谨慎地评估碳交易市场的建设方案。多样性将是碳交易市场不同于普通商品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这种多样性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减排成本的差异化。碳商品的价值与所在地区的经济、政治、技术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国家均会采取不同的碳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各交易系统下的碳商品的价格与质量将与这些区域性特征密切相关。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大的风险可能不是来自碳交易市场,而是国际贸易中的碳壁垒。未来的国际资本市场上,气候变化将成为热点,金融机构在信贷、衍生品设计上都会逐渐向低碳领域倾斜。这一信号在国外已经非常强烈,尽管国内还只是刚刚起步,但随着来自国内外的减排压力,金融市场的绿色转型将只是时间问题。在此方面,国内一些商业银行也正在积极应对。
《经济纵横》2011年第1期 杨志、陈波文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激励效应
中国经济转型期收差距的扩大及其所带来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促进了城镇就业的上升,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刑事犯罪活动的发生,两者都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程度不等的影响。以此为思路,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框架下,通过研究可以得出:⒈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既产生了“激励效应”,又带来了“抑制效应”,其中以“激励效应”占主导地位;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高额储蓄率和廉价劳动力的依赖源自于收分配不平等对物质资本而不是人力资本积累的激励;⒊我国的收入差距在经济转型期促进而不是抑制了经济增长,但其所引致的以高投入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中国经济问题》2011年第1期 李子联文
中国经济转型与世界经济再平衡
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各国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加上缺乏一个有弹性可竞争的国际货币体系,从而造成了全球经济的总需求无法及时消化总供给,表现为全球贸易和资本失衡的同步进行。总需求能力的减弱与全球分配法则的演变规律有关,而引发总供给结构性失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获取的高额利润。长远来讲,各国只有立足于解决自身的结构性问题,才能积极促进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当前中国经济转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结构性调整,需要深入推进包括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和金融市场等在内的要素市场改革。同时,还需要启动经济社会领域中许多深层次的改革,并以此为契机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再平衡过程中去。
《学术月刊》2011年第1期 袁志刚、邵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