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10日 星期四

    “催泪导演”李三林

    《 光明日报 》( 2011年02月10日   13 版)
    李三林说:“拍情感戏,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李三林在给演员说戏

        采访地点是他提议的:一家名为“老故事”的茶馆。单凭这一点,便可判断出这是一个注重生活细节的人。

        见到此君,才发现他是一个五大三粗、腰阔膀圆的壮汉,留着特别的发型——光头。但与很多导演的暴脾气不同,他以“儒雅”取胜:面慈目善、性格爽朗,谈话间笑声不断,豪气、坦荡、自信,让人从心底产生贴近感。

        凭借《走西口》和《今生欠你一个拥抱》,他一举擒获2010年金鹰电视艺术节最佳导演奖。2010年11月13日,由他执导的《走西口》摘得华鼎奖最佳电视剧桂冠。

        他,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李三林。

        “别人坐电梯,我是走楼梯!”

        李三林出生于河北省一个艺术家庭,父亲是省里的一名文化管理干部,母亲是河北省话剧团演员。他走上导演之路与从小受到的艺术熏陶不无关系。小时候,李三林成天在话剧团看母亲演戏,看导演给演员排戏。那时的他感觉导演好神气,舞台上那么多人都得听导演的指挥。

        长大了些,他开始学习拉小提琴,一练就是六七年。1975年部队招文艺兵,15岁的李三林凭借出色的小提琴技艺进入部队文工团。在文工团的6年,他可是个“多面手”,不但在乐队拉琴,缺人时还被临时拉上台跳舞、演戏、吹笛子。1981年复员到地方后,河北当时准备成立电影制片厂,北影厂给予了很大的扶持和帮助。河北组织了一大批文艺骨干到北影厂的剧组里学习,其中就有李三林。当时,很多中外大导演都在北影厂院里拍戏,有《马可·波罗》、《末代皇帝》的导演,还有国内知名导演凌子峰、谢天等,李三林天天泡在棚里看拍戏,从这些大导演身上汲取了很多营养。“现在的导演没有这些资源了,没人愿意让你成天跟着人家学。在北影厂剧组学习期间是我进步最快的几年,为日后拍戏奠定了不错的基础。”李三林说。

        李三林是从影视最基层的工作干起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别的导演可能是乘电梯上来的,电影学院一毕业就直接导戏;而我是踩着楼梯一步步走上来的。”进入影视行当后,他最早是干摄影机机械员,给摄影师扛机器,师傅要求很严格,有一次对他说“小心点!一个镜头十几万美金呢,你赔不起”。之后他做到摄影二助理,帮着装胶片;大助理,负责量光;副摄影,拍剧照;后来独立掌机做摄影师,拍了《复仇女郎》、《啼笑皆非》等几部戏。

        “要不转型尝试一下当导演?”说干就干,1989年,他导了一部8集电视剧《不散的军魂》。第一部戏让他刻骨铭心,“业务上不成问题,但为了筹集拍戏资金,我四处求爷爷告奶奶,别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也在情理之中,每个导演的第一部戏都是这样。”但没想到处女作就能在央视播出,这给了他信心,从那之后便正式走上了导演之路。随后几年,他陆续接拍了《天桥梦》、《是哭是笑都是爱》、《红鹤》等影视剧。由他拍摄的数字电影《中国桥》、《血证》获得百花奖、华表奖。

        2002年以后,李三林拍的电视剧几乎每部都登陆央视黄金剧场。2002年《北京女人》在八套黄金时段播出;2004年《婆婆》在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创下了当年的收视记录,这之后,找他拍戏的人越来越多,他也明显感到自己在圈里完全站住脚了;2006年《商贾将军》、2008年《洒满阳光的小院》分别在八套黄金时间播出;2009年《走西口》成为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开年大戏,并一举创下了收视率新高,平均收视率9.8%,最高收视率超过12%。同年,《今生欠你一个拥抱》作为央视一套黄金时间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剧目,也获得了极大的好评。李三林自此被网友封为“央视黄金导演”称号。一年内两部作品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这让同行们也分外“眼红”。

        “催泪导演?我不介意!”

        熟悉李三林作品的人,都说他的戏非常有人情味,看了让人掉眼泪。甚至有人说,他的戏基本上是“部部煽情、段段催泪”。但是,观众愿意在这样一种温暖、充满爱和希望的片子里释放自己的情感,愿意和他们一起流泪、感动。 

        当年《婆婆》这部因“催泪”而家喻户晓的电视剧,为他赢得不少口碑。其后,因《洒满阳光的小院》、《今生欠你一个拥抱》,他专攻苦情戏、善于营造催泪场景的口碑在圈内不胫而走,人送雅号“催泪金牌导演”。

        李三林擅长拍情感戏,可能跟家境有关。他成长在一个很和谐的家庭,父母、兄弟姐妹之间都很融洽。耳濡目染的是一个屋檐下几代人的家长里短、血脉亲情。当导演后,这些记忆有时就很自然地还原到他的镜头里,成为一些温情脉脉的画面。

        “拍情感戏,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每次拍戏,李三林总是自己先扛不住情感的冲击。每当拍到这时,他就一个人走开,静静地溜达溜达,情绪平复后回来接着拍。

        在拍军旅情感大戏《今生欠你一个拥抱》时,李三林忍不住连哭几场。这部戏讲的是驻藏边防军一个排长,在突发灾害中抢救藏族群众时失去了双臂,他再也不能给心爱的女朋友一个拥抱了。在拍摄中,主人公吴大龙失去双臂后,感觉自己不可能跟林晓敏在一起了。于是,晓敏向大龙求婚,大龙反复拒绝,晓敏终于爆发了,疯狂地抽出360多封信,在大龙面前一张张撕碎,扬起,冲向门外,镜头该跟上去,可导演盯着摄像机的双眼已一片模糊。另一场戏,晓敏生病了,大龙用一条长长的绳子绑住轮椅,再套在自己身上,拉着轮椅往前走,场面让人心酸。“当时,我的眼泪就掉了下来,现场没有一个人不哭的。”忆及此景,李三林依然眼圈泛红。外表俨然一个粗汉的他,内心情感原来如此细腻。

        李三林善于把亲情的小东西放大,他镜头下的故事和人物最注重的就是一个“情”字。“俯视见真情。作为导演,不能只会发号施令,相反你要比演员看人物的视线更低、看得更深,去身临其境地体会人物的遭遇和情感,这样出来的感情才会同样打动观众。情感戏要的就是真实,不能刻意地去煽情,那样出不来真东西。”

        “没有思想,那不能叫作品!”

        李三林不喜欢随波逐流。“国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作平台,作为文艺工作者要有些责任感,咱不能太俗了。”这话说得实在。

        不过,他也有苦恼。“现在忽然不知道抓什么好了,别人拿来的本子大多是那种自己不喜欢的,而自己完全喜欢的东西人家却不喜欢。有时我问自己是不是有点太较劲了,十来个剧本才选出一个,我是不是太挑剔了?”

        拍戏中,他对剧本总是不停地改,有时作者都烦了,大吼一声“你有完没完啊?”他嘿嘿一笑:“没完。”他一般是整个剧组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人,每天收得再晚,他都会把第二天要拍的戏画成图,“如果导演自己都没想好,第二天不可能拍得很顺利,导演必须下足功夫才能拍成功。”他奉行快乐工作法,整个剧组总是充满欢笑,他说,“拍戏是一件极其枯燥的事情,导演要是再板个脸那不行”。

        如何在电视剧创作中“植入”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传统文化、社会道德、人文元素等等,这是李三林近些年一直在思考、实践的一个命题。他说:“没有思想的影视剧,在我看来,那不是作品。影视作品也要植入一种精神,随着剧情的深入,植入到观众心中。就像在《婆婆》中,我植入的是传统文化的‘厚德载物’;在《走西口》中,我植入的是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在《今生欠你一个拥抱》中,我植入的是古代处世哲学‘舍得’。正是有了这些人文的风骨,再辅以人性化的细节,电视剧才能真正感动人,才能受到观众的喜爱。”

        李三林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一点厚重和人文的追求,像犁铧一样,深深地切剖进社会当中,使人们感到一点痛,一点震撼,一点醒悟,也感到一点温暖,触到真实的记忆,激起生命的热情……

        (本文照片为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张凌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