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英雄的队列高唱着“我是一个兵”,从舞台中央迎面走来,雄壮的旋律激起全场观众的共鸣……这是《我是一个兵——来自沈阳军区英模群体的诗报告》演出开场。
“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原来教育也可以这样搞”——一时间,这台演出成了沈阳军区领导机关和基层官兵热议的话题。“历史与今天对话,岁月与青春直面,心动与行动齐至。这是以感动传播感动、用精神激励精神的一次政治教育成功探索。”沈阳军区政治部主任高建国,用诗一般的语言,赞叹着演出对广大官兵的影响。
“读懂了军人的价值与使命”
步入新世纪,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一种现象引起军区领导的关注: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时常面对“灰色情绪”的冲突与纠结。
战功赫赫的沈阳军区部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模。在全军各部统一悬挂的8位英模画像中,有4位来自沈阳军区:张思德、董存瑞、雷锋、苏宁。要让英模的精神高度和理想追求成为观照现实的一盏心灯,成为净化“灰色情绪”的良方!军区政治部首长匠心独运,指挥多路人马遍访战场遗址,“还原”一代代英模故事,引导官兵在贴近高尚灵魂中追寻正确的人生轨迹,策划了“诗报告”。
刚走出沈阳军区八一剧场,军嫂马丽就给家人打电话:“看了‘诗报告’,太感动,太震撼,今晚可能都睡不着觉了。”某团大学生士兵刘仕强,曾抱着走进军营当军官的梦想入伍。由于“提干”受挫,他连续几个月一蹶不振,连队干部找他谈心,效果不佳。看了演出后,他热泪盈眶。打那以后,他像变了个人,主动申请留队选取士官,并向连队上交到教导队带新兵的申请。刘仕强说:“这场演出让我重新去审视理想、责任、英雄等字眼,读懂了军人的价值与使命。”
“诗报告”首演后,被挂上军区政工网。成千上百的帖子,表述着对一代代英模的崇高敬意。网友“章陶陶”写道:“诗报告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个真正的军人。”
一台“诗报告”,如何能有超乎寻常的力量?沈阳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南晓敏给出这样的答案:“诗报告”从满足时代对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内心渴求入手,从东北这块生长英雄的黑土地起步,坚持把红色做成特色,以主流引领多元,虚与实、远与近结合,丰富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课堂。
“能顶上十几堂教育课”
一位长期致力研究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退休干部佟希文,观看演出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说,“诗报告”用诗人的眼光审视英雄,以诗意的描述塑造英雄,“颠覆了我旧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改革开放30多年,新一代青年官兵文化水平、认知能力等普遍提高,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一支粉笔、一份教案、一人念到尾”的陈旧模式,难以产生“召唤心灵”的效果。“诗报告”深入挖掘英雄模范人物人物细节,综合驾驭各种舞台艺术和教育元素,做出一份“教育大餐”。一位在网上观看演出的指导员说:“我现在最强烈的愿望,就是盼着‘诗报告’快点到基层部队演出。这样演上一场,能顶上十几堂教育课!”
“事外远致”的魅力
变“单打独斗”为八方合力——“诗报告”精彩纷呈的演出,绽放的是教育与文艺、教育与科技融合的神奇魅力,让教育课堂充满张力。
“真是美不胜收!”看过演出之后,文艺评论家陈先义连声叫好。与陈先义有相同感受的,还有沈阳军区官兵。他们说,“诗报告”“古”与“今”融会,“点”与“面”贯通,通过众多让人心动的故事,把一代代官兵融“小我”于“大我”的奋斗史贯穿起来,不仅在思想上“有意义”,且在艺术上也“有意思”。
“表达手段的综合运用,来自各种力量的综合使用”,谈及成功的奥秘,沈阳军区文工团团长刘建华特别兴奋。他说,“诗报告”集中了一大批热爱部队、敬畏历史、尊重文化的教育、新闻、创作、文艺专家学者和骨干,一次次重构,一次次打磨,最终形成脚本,突出体现舞台艺术的“事外远致”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