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31日 星期一

    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民生

    作者: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31日 11版)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面临的重大任务。作为社会变革、制度创新理论先导的社会科学研究,要把关注研究民生,把促进民生问题解决作为重要目标。

        一方面,社会科学研究关注民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在“十二五”时期,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问题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社会科学研究要适应国内形势新变化,按照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关注研究民生问题,反映群众呼声和利益诉求,寻求符合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方法、经验,为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难题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研究关注民生是实现社会科学功能的需要。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民生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科学研究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去分析和回答现实中的新问题,就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并着力研究事关民生的社会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就必须察民情,解民意,准确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紧紧围绕群众思想实际解疑释惑,研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并努力使研究成果转化为解民忧惠民生的具体方案。

        社会科学研究关注民生,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要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研究的真正目的体现在满足人民需要,保障人民权益,提高人民生活,并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形成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要树立济世为民的理念,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言群众之所言、解群众之所忧、办群众之所盼作为科研课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落到实处。要把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作为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研为民,使关注民生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

        第二,坚持“三贴近”。社会科学研究关注民生,必然要关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就是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民生问题的实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致力于研究解决百姓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贴近生活,就是要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深入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以生活为源泉,使研究成果忠实地反映和表现生活,传递生活变化的新信息,揭示规律,把握趋势,体现前瞻性;贴近群众,就是要使研究素材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的新需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所思所盼,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就是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联系当前社会、地方的实际,从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民生问题解决打下坚实物质基础,不断优化生存发展环境;从收入分配、医疗保健、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及住房、教育等事关亿万普通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利益问题入手,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经常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心理需求和生活追求,提出符合社会和时代需要的民生理念,得出解决民生问题的锦囊妙计;要努力从人民群众广阔和丰富的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汲取思想营养,把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不断开拓新的理论视野,为改善民生、服务群众提出真知灼见。

        第三,积极营造社会科学研究服务民生的氛围。社会科学研究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实践的要求,不断强化民生意识,无论是基础学科,还是应用学科,都要关注民生问题,反映民生诉求,揭示民生规律,探讨民生问题的解决之道。基础理论学科如果不关注民生,就不可能提出反映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论观点和主张;应用研究性较强的学科,如果不关注民生,更是不可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

        (执笔:王新明 刘书越 杨春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