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兴起是回应各种反社会主义思潮,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受国际反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有人主张用儒家思想统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有人干脆提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虽然各种思潮的动机与目的不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事实及其成果,威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如何回应各种社会思潮,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多数学者认为,加强马克主义中国化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向学科化方向发展,是必然选择。理论界一致的观点是:只有从整体上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回答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引导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研究认为,相对于其他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现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性,因而具有更为强大理论支撑功能和更为直接的咨政功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论诠释和普及化宣传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对于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战略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化使得这一学科的内涵成为必须厘定的首要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内涵的界定,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等同,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内涵就是“相结合”,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历史传统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划分为依据诠释学科内涵。有学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基本内涵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其二,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有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基本规律、基本经验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研究,通过运用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问题的研究,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形成新的创新成果提供思想材料。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基本内涵除了上述两个方面,还应当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重点。也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属二级学科的关系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内涵做深入的分析,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各有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关键词是“中国化”。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要注重对中国国情、中国的现实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概括出其中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