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28日 星期五

    河南舞钢

    “有文化的日子才甜蜜”

    《 光明日报 》( 2011年01月28日   05 版)
    河南舞钢市袁门村的孩子们正在学拉轧琴。
    本报通讯员 宋立群摄

        本报舞钢1月27日电(记者刘先琴 通讯员刘海军)“清凌凌的水波甜甜地笑,微风吹来稻花香……”农历小年,河南舞钢市杨庄乡袁门村文化大院里传出阵阵歌声,人们正演唱着由村民郭九州创作的歌曲《科学发展耀钢城》。在舞钢农村,像郭九州一样能唱能演能编的文化能人,已有上百人,农民亲切地称他们为“文化特派员”。

        “仓廪实文化兴”,近年来,舞钢市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群众文化成为最大需求,市委市政府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各村兴建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大院,供农民业余休闲娱乐。这些措施激发了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组建了一大批文化活动队伍。一些有文化的老教师、老干部和文艺爱好者,自觉担当起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责任,成为舞钢农村新型的“文化特派员”。他们自编自导,将生活中的小事编进戏里,通过演戏的方式告诉村民做人的道理。这种贴近生活的表演形式,受到农民的欢迎。

        枣林镇藕池村的苏毛妮,自编自演地方戏《刘老汉赶集》,得到村民的赞赏,成为当地保留节目。平时村里的致富能手、敬老爱老模范、好媳妇等都被编进节目,收到了很好效果。这样的文化队伍已经有50多支。他们的节目农民写、写农民,农民演、演农民,全面反映农村农民的真实生活,备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由此还抢救、挖掘、整理了一大批民间文化,如挖掘整理轧琴、龙灯舞、云彩蝴蝶灯舞、渔灯舞等6个门类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得到了很好的放大效应。

        “吃饱穿暖了,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看演出,有文化的日子才甜蜜!”八台镇的赵大爷话语里充满了幸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