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26日 星期三

    凝聚人才的“中国磁场”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26日 15版)
    外国专家在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生产现场指导工作。国家外国专家局供
    外国专家在中石油千万吨级炼油项目的中控室工作。国家外国专家局供

        阅读提示

        ■近年来,有心的读者注意到了一个现象,每到春节前几天,温家宝总理都会接见外国专家中的优秀代表

        ■全国平均每年引进境外专家约46万人次,其中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所占比例逐年增加

        ■这些外国专家,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在2个月前,我最近一次见到温家宝总理时,亲手送给他一张低碳交通卡。”杜丹德博士从包里拿出一张小卡片,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卡中含有一吨经过认证的碳指标,人们每购买使用一张卡,四川广元地区的推广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精准施肥”项目就会获得20元资助。

        作为为中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代表,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杜丹德曾被温家宝总理多次接见。在中国效力10几年,杜丹德亲身感受到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外国专家的重视与珍爱。

        “中国为外国专家的事业发展提供了卓越的人才平台。”杜丹德说,“在中国引智政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到中国发展,中国的‘人才磁力’正在世界范围内显现。”

        大国魅力吸引人才

        视角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取得的成就,中间凝聚着外国专家的智慧和心血。

        故事

        “在北京工作,薪水比在加拿大低很多,但中国的生活阅历远远比薪水更重要。”《今日中国》杂志法语审稿顾问露易丝·卡提欧眼里的中国,古老而神奇,有太多东西值得去学习和了解。她说:“中国有众多的人口,为中国做一件事就是为很多人在做贡献,很有成就感。”

        也许是基于同样的感受,从1991年第一次到中国后,美国环境经济学家杜丹德就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杜丹德不仅收养了两个中国孤女,还成为中国环保事业的积极推动者。他把“碳交易”的概念首先引入中国,并推动很多地方逐步建立和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有效推动了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 

        与露易丝一样,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英国专家戴伟博士也在北京安下了家。在中国生活了15个年头的他,说一口流利中文,动不动就说:“我的工作单位是北京化工大学。”

        十多年来,戴伟与段雪院士等中国同事合作,共同开辟了层状及层柱材料研究领域。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他们在“先进光电磁材料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观点】

        在华外国专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见证者,也是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参与者。改革开放以来,参与中国建设的外国专家越来越多。外国专家到中国来工作,是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的表现,更是他们对中华古老文明由衷热爱的必然。——萧鸣政(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事业平台成就人才

        视角:

        多年来,中国真诚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专家以各种方式帮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政府也在不断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外国专家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故事:

        1996年,38岁的戴伟辞去在英国大学的教职,决定到中国工作。同事们听说后都以为他“疯了”。戴伟却自信满满:“虽然现在中国的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但发展潜力很大。再过几年,你们就会理解我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

        中国的发展证实了他当初的“眼光”。十多年来,戴伟所在的实验室,从一间旧房子发展成一栋两层楼,拥有100多名学生、30几位老师。十年来,他们的团队先后承担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实现了产业化。

        与戴伟一样,露易丝也自豪于中国为她提供的事业平台。多年来,露易丝为《今日中国》法文版改稿、撰写文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还参与了北京申办奥运的工作。为了翻译北京在瑞士洛桑递交的第一份长达600页的申奥陈述报告的法文版,年愈半百的她一口气干了1个月没休息。当听到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后,她激动得跳了起来,因为那其中也有她的一份功劳。

        10几年来,杜丹德一直致力于在中国推广环保公益项目。目前,他有近一半时间精力分配在中国,每年都要数次往返于中美之间。受到杜丹德的感染,他的家人、朋友和同事都对中国越来越多关注。在他的团队中,也不断有各领域的外国专家加入进来,共同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献计献力。

        【观点】

        中国越发展越离不开世界,越离不开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最大限度地激发国际人才资源的创造活力,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理念,实施国外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的政策措施,使中国在短时间内更多地吸引了包括人才、技术和信息在内的国际智力资源。 ——萧鸣政

        国家发展凝聚人才

        视角:

        人才战争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海外高端人才引进,是一项复杂、艰巨、持久的事业。中国亟待建立完善符合国际人才流动规律的引才、用才机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故事:

        “中国以及中国政府正日渐重视全球人才战争,并加强了‘人才强国’战略的贯彻执行。不过,中国要建设人才强国,在人才战争中胜出,还有很多工作需要继续努力。”采访中,对于中国招揽外国专家的努力,几位专家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他们也对中国引智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杜丹德认为,外国人对中国的高速发展都很关注,但真正理解中国的人很少,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可以更积极地做一些工作。他建议,中国要加强跟外界的交流,多介绍中国百姓的平常生活和中国的政策,更主动地把中国的现状展示出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中国建设与发展。 

        在中国定居近16年的露易丝,已经与这块土地血脉相联。多年没有回加拿大的她决定,退休了也要留在北京生活。但是,由于至今没有早请到中国“绿卡”,她每年都要重新申请和签订外国专家劳动合同,感觉未来总是不够确定。“中国要想吸引想来中国长期工作的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还应该在‘绿卡’发放方面,给予更宽松政策。”

        作为欧盟中国科技人才培训计划项目顾问,戴伟正在积极推动欧洲青年研究人员向中国流动。他认为:“中国在招揽国外一流专家的同时,还要关注新生代的年轻专家。因为年轻的专家们更重视自己的发展,国家如果现在给他们成才的机会和土壤,将来必定收获巨大的回报。”

        【观点】

        以往,人们所认识的“中国梦”,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淘金梦,以中国的商机,吸引全世界的投资目光。我们需要打造一个全新的“中国梦”,一个能让全球人才愿意来中国发展、向往到中国安家的梦想。这一“中国梦”不仅仅是获取财富的“中国机会”,更是留住人才的“中国磁场”。 ——萧鸣政 (本报记者 罗旭 陈旭 柳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