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在河北邯郸乡村,农民文化活动高潮迭起。一壶清茶,几把折凳,三弦、二胡、笙、鼓、锣悉数到场,豫剧、平调、梆子腔唱起来,快板说起来,秧歌扭起来。
2010年初,河北省邯郸市实施“欢乐乡村”十百千万农村文化工程,通过村、乡、县、市自下而上层层发动,组织开展农村文化“大选秀、大比试”活动,以此为平台,推出百名优秀人才,打造乡村千支文化队伍,带动百万人参加,形成农村文化的巨大磁场。到目前,全市农村共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1000多场,农民文化队伍发展到了1900多个,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文企联姻、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农村文化活动新路子。
激活农民主体 打造十项活动
邯郸市在开展“欢乐乡村”活动中,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让农民从台下走到台上,由观众变成演员。根据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精心策划了十项活动,即欢乐乡村“田野之歌”农民合唱赛、“布谷之声”农民歌手擂台赛、“说唱脸谱”农民戏曲票友大赛、“乡音乡情”农民器乐大赛、“快乐的舞步”农民秧歌舞大赛、“品味幸福”农民民俗绝活儿展示、“情趣乡村”农民小品曲艺比赛、“美丽新家园”农民摄影作品展、“多彩的生活”农民书画剪纸比赛和“魅力家乡”农民舞狮舞龙大赛。成千上万的农民群众登上了“欢乐乡村”大舞台展现才艺,许多地方出现了一人参赛、全家上阵、全村加油的盛况。目前,邯郸市隆重表彰了1000个“乡村艺术家”,200个文化示范村,100个特色文化户。
构建四级网络 培育乡土人才
“欢乐乡村”活动开展以来,通过部门共建、城乡共建、区域共建、工农共建和军民共建,乡村现有文化场所利用率明显提高,实现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管。
邯郸市注重发挥专业和民间两支队伍的作用,形成农村文化人才合力。一方面用“好”专业队伍,发挥市、县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各级公共文化服务部门的人才优势,动员专业队伍包片、包点,重点加强对百名优秀人才和千支文化队伍的培训和辅导。
市文联签约12家协会中的骨干力量,成立“邯郸市名人名家艺术团”,开展“欢乐手牵手”下基层公益文艺演出活动,定期对乡村文艺骨干指导、培训,有效地提升了乡村文化活动水平。目前全市共扶持发展民间文化队伍1900多个,培树乡土文化能人5000多个,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农村宣传文化人才档案库,将各类文艺爱好者、民间文化继承人、传统绝技拥有者等2万余人分类入档、重点联系。通过“欢乐乡村”活动,一批几近失传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平调落子、老缸调、大碗戏等民间小戏得以挖掘,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永年抬花桌、肥乡四股弦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放异彩。
创新运作机制 探索市场新路
邯郸市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文化公益事业,促进了农村文化服务投入的多元化、社会化。“欢乐乡村”活动伊始,河北美食林集团赞助80万元换取冠名权。只不过是一次试探性的举动,美食林在邯郸赚足了人气。各县、区共筹集资金近千万元用于农村文化建设,一批企业家致富后不忘回报家乡,积极出资向乡亲送文化。邯郸县民营企业家佘国华为当地农民送上百场戏曲,武安市民营企业家郭乃群出资创办洪生艺术团免费为农民群众演戏,赢得了社会的尊重。邱县探索以民间资本“入股”方式发展农村文化,“百家书”、“股份球”、“股份戏”方兴未艾。涉县农民自办剧团、电影放映队、吹歌班、书画班、说唱队等各类文化团体600多个,年创收1200余万元。永年县农民军乐团、复兴区农民剪纸协会在服务村民的同时,积极开拓市场,初具乡村文化产业的雏形。(本报记者 耿建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