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25日 星期二

    拜年:温暖的文化仪式

    《 光明日报 》( 2011年01月25日   09 版)
    新春将至,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回民小学的170多名属兔的“兔娃”们聚集在一起,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兔子工艺品并进行展示,祝福全国小朋友新年快乐,喜迎自己的“本命年”——农历兔年的到来。本报记者 刘新武 通讯员 吉喆摄

        兔年春节将至,有一句话开始越来越多地从心里冒出来:“给您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对祖先的祭拜,是炎黄子孙慎终追远情结的反映;对长辈的祝福,是中华民族孝心文化的演绎;对亲朋好友的感谢,是知恩图报的道德文化的衍伸;对邻人街坊的问候,是华夏文明中礼仪文化的延续;对自己新年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祈祷,是理想和信仰文化的表达……

        拜年,是人们在辞旧迎新时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仪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来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如果说一年的365天就是365里路,那么春节新年就是重要的驿站。人们一路的辛劳,一路的喜悦,都汇聚在这一时间驿站中。在这个驿站里,人们用拜年等仪式传达着亲情和友情,团聚着家人邻里,这是何等温馨与幸福。

        张勃(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副教授):拜年是一种关心,是一种问候,是一种祝福,是密切彼此关系、让人感受人间温暖的重要方式。

        拜年,又叫贺年、贺岁、叩节、庆节等。从这些名称上可以看出拜年有庆贺的含义,庆贺新一年的来临,祝福接受庆贺的人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平安健康,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拜年要拜,有要身体的动作,通常是叩首。直到今天一些地方还依然保存着叩拜的做法。

        城市社区居民平时没有多少往来,不像农村中乡里乡亲,比较熟识,春节拜年比较自然。其实大家可以借着过年的机会微笑着送上一句“过年好”,从而将陌生的关系变成相识。相信在那一句问候里(也是一种拜年的方式)也能感受到一些暖意。

        萧放:“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时人们更看重的是“情”。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寻求文化的归属与心灵的安顿。奉祀家族祖先,亲人聚会欢乐,人们的精神在亲情的浸润交融之中得以升华。今天是网络化时代,同时也是陌生化的时代,我们民族需要有一个亲情汇聚的节日,春节作为极具精神价值的文化传统,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映射出异样的光芒,对于我们来说,它是光明而温暖的。

        李汉秋(中国民协节庆委员会主任、传统节日放假的首倡者):辞旧迎新始终是过年也是拜年的主题、核心。拜年说的话、送的礼,甚至吃的东西,无不体现出对新一年的期盼和祝福。此时人们心中充满对未来的希望,对过往的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摩擦、龃龉、不悦等,多会采取一种宽容、化解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拜年的现实意义集中地体现在调适人际关系方面。

        中国文化推崇含蓄,有些平日不便表达或不好意思表达的情感,均可借拜年之机抒发一下。人们抱一抱拳、拱一拱手、道一句“给您拜年”,一切都很简单,事实上却是一种仪式。在这种简单的仪式中,平日里的误会、不满化作祝福、赞美,舒缓过往的矛盾,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尤其是晚辈给长辈拜年还包含着“感恩”意识的培养。长辈对晚辈的爱通常是自然而然地传递,而晚辈缺乏回报长辈的人性自觉。于是人类先哲自觉自发地设计了“敬老”规则,以风俗习惯补偿“爱幼”成本和精神损耗,促进人情良性循环,所以,拜年不但是提升亲情密切度的民间礼规,也是民间社会精神操练、人文教化、道德修养的自治活动。

        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年的文化属性,除了辞旧迎新外,就是通过各种仪式重构人际关系。

        祭祖仪式所强调的是对同一血亲的认同,这当然会起到凝聚族人的效果,而拜年正是从此开始;给家人拜年,对于重构家族或家庭成员内部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给亲朋好友、同事领导等拜年,显然是在重新梳理亲朋好友间的人际关系,增强亲密程度;还有些地区在正月初八之后要耍社火,人们都会扭着秧歌,踩着鼓点,到附近的村寨拜年,而这些活动的真正意图,就是通过走乡串寨重建一个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可以说,中国人凭借着新年中的各种拜年仪式,建立了友谊,增强了互信,完成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李汉秋:拜年氛围中的人际和谐关系体现为:尊老爱幼,彬彬有礼,互致祝贺,团结和睦,洋溢着亲情、友情、温馨,一扫粗野、嫌恶、仇怨。而这些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本报记者 李 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