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25日 星期二

    近代西方美学转型的启迪

    汝 信 《 光明日报 》( 2011年01月25日   11 版)

        在西方哲学史上,16世纪末至18世纪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大派别的争论构成当时哲学思想发展的主要潮流,并成为古代和中世纪哲学向近代哲学演变的转折点。与此相应,以哲学为基础的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特别是美学作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独立的学科也正是诞生于这个时期,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争论可以说是近代西方美学的助产士。这段历史在西方美学史上也是美学思想由古代和中世纪迈向近代的关键,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遗憾的是,过去在我国的西方美学史研究中对这一时期的美学发展及其重要代表人物仅停留于一般性介绍和评述,而缺乏全面、系统、认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彭立勋同志的《趣味与理性:西方近代两大美学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填补了我国西方美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空白。

        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普遍地把理论建立在反省思维的基础上,从而使认识论在哲学研究中占有主导的地位,这种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的重点转移,不仅在哲学发展中造成了重要的转折,使西方哲学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而且也使西方美学赖以建立的哲学基础发生了重要变化,以前美学主要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现在则转向主要以认识论为基础了。其结果就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由审美客体逐渐向审美主体转变,对人的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的研究开始上升到主要地位。无论是经验主义美学或者理性主义美学,它们研究的重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分歧和争论,都是围绕着认识论问题而展开的。尽管这两个派别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有不同的意见,甚至完全对立的看法,可是正如鲍桑葵所说,它们却有着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思想着、感受着和知觉着的主体”。两者都高扬审美主体的作用,只不过一方强调的是主体的感觉经验,而另一方则重视主体的理性思维。本书紧紧地抓住这两个近代西方美学派别的显著特征,把认识论转折影响下产生的美学研究向审美主体的转变,看做美学思想由古代和中世纪迈入近代的关键,高屋建瓴,统观全局,理清了这一时期西方美学发展的脉络。

        可以说,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个美学学派对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在近代西方的正式建立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它们的努力探索,也就没有后来的康德美学,当然也不会有席勒、谢林和黑格尔以及整个德国古典美学,那么西方美学的发展也完全可能呈现不同的面貌了。仅此一端,就足以说明本书对这一课题所做的研究,对帮助读者们理解全部西方美学史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近代西方美学把重点转向审美主体?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美学发展中的这一现象与哲学发展中的认识论转折一样,实际上是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整个西方社会思想发展进程的自然产物。不论是哲学上重视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作用,或是美学上强调人作为审美主体的作用,其前提都是要确认人作为主体的独立自主的自觉,首先需要人在思想上解放。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伟大历史贡献就在于把人从宗教的绝对统治下解放出来,恢复了人作为独立自主的主体的价值和尊严。布克哈特曾精辟地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概括为人的发现,实际上是把文艺复兴看做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复兴。康德则对“什么是启蒙运动?”给予了经典式的解答,认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在古希腊世界,人享有崇高的地位。索福克勒斯说,世上珍奇事物千千万万,唯有人最为伟大,而普罗泰戈拉则把人说成是万物的尺度。但是,希腊人却始终生活在命运的阴影下,摆脱不了这种超自然力量的支配,而化为俄狄浦斯那样的悲剧人物形象。换句话说,人还没有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主体。到了中世纪,人彻底异化了,完全屈服于自己创造出来的上帝的绝对权威之下,丧失了自主和自觉的能力,也就不成其为独立的主体而沦为异己力量的奴隶。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洗礼,才使人重新站立起来,恢复理性的自由而成为独立自主的主体,亦即康德所说的使人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而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智。正是由于人成为这样的主体,人才能通过感觉器官真实地感受周围的世界,借助于理性思维去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以丰富的情感去表现这个世界,并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去欣赏世界和人的艺术创造。近代西方哲学和美学为什么把研究目光转向主体,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美学为什么产生于近代,从这里可以求得基本的解答。

        (本文是作者为《趣味与理性:西方近代两大美学思潮》一书所作的序,有删节)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