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24日 星期一

    透视“分裂”的人脑

    王鸿生 《 光明日报 》( 2011年01月24日   13 版)
    想知道一个人大概有多少朋友,也许简单地做一个大脑磁共振扫描就可以了。一项最新研究说,大脑中与社交能力有关的杏仁体的大小,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社交圈子的大小。
    杏仁体在大脑记忆他人的面容、名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英国《自然—神经科学》杂志近日刊登报告说,美国东北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测量了58名志愿者大脑中杏仁体的大小,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询问了他们的社交情况。结果显示,杏仁体越大的人,通常具有更大的社交圈子,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关联。
    志愿者有男有女,年龄在19岁至83岁之间,他们报告的亲密朋友人数从几个到约50个不等。那些朋友最多的人,杏仁体大小约是朋友最少的人的两倍,并且没有发现这种相关性受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的影响。黄 堃
    理解脑科学,也就是理解人和理解文明。 资料图片
    如今,脑科学育儿法越来越受到家长重视。

        编者按

        当代文明高度发展,但很多领域都存在不可剔除的缺憾。比如在信息技术领域,电子计算机软件总免不了病毒的侵扰。在司法实践中,有时为了维护公正,需要对原来的约定作出纠正。反之,有时为了坚守信用,会维护明显不公平的协议。在经济领域里,调控和市场是一对矛盾,很难偏废。在股市中,除了理性的价值判断,参与者总免不了体验“贪婪”和“恐惧”。还如,一个城市交通系统无论怎样设计,都无法让各种交通工具各行其道,并把事故率降低到零。

        可以肯定,这类问题无法用科技手段彻底解决,但却可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今天刊发的这篇文章,作者试图通过对脑科学的解读,来解释为何存在文明的“缺憾”。

        文明的“缺憾”与“分裂”的大脑

        一般而言,可将文明的“缺憾”问题归结为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但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斯佩雷等人关于“裂脑人”的研究,从科学的角度给出了理解这类问题的线索。斯佩雷发现,人类大脑的两半球有不同的分工:左侧长于数学、逻辑、语言等抽象思维;右侧长于综合、直觉、想象等形象思维。这便是人类大脑功能的分区现象。人类的智慧之府原来是“分裂”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不对称的。这是一个天大的秘密。或许正是由于人类拥有一个“分裂”的大脑,才使其创造的文明有了许多与生俱来的缺陷。

        比如电子计算机程序,作为一系列数学运算和逻辑程序的集合,实际上是人类左脑功能的外化。尽管软件编写可努力排除错误,但是否可消除所有漏洞、使之不受病毒程序的攻击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实际上,数学家哥德尔在1931年提出的不完备性定理就认为,任何数学形式系统都不可能建立在严格的逻辑体系之上,或者说,逻辑系统并不能通过逻辑的方法和步骤来证明其自身完全符合逻辑。这里隐含的结论是,人类不可能仅靠左脑的逻辑功能来思考和处理面临的问题。今天,网络时代的人类社会已离不开计算机系统,但也离不开人对这个系统的控制,原因就在于计算机还没有人类右脑的功能。

        当然,科学研究还表明, 人类右脑的功能也有局限。比如,早在19世纪,集合论的研究者康托就把无穷整数集合1,2,3,4,…和无穷偶数集合2,4,6,8,…配起来,使每个整数对应于它二倍的偶数,用一一对应的关系论证了偶数的数目等于所有整数的数目。显然,右脑的直观使人觉得整数数目等于偶数的二倍,但左脑的逻辑论证却表明,无穷的数学中,“部分”可以等于“全体”。这说明人类仅靠右脑做出的直观判断,也可能是不可靠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常常靠直观做出判断。比如身体的动作,对美的感受,好恶的感情,艺术创作的灵感,甚至宗教信仰等,都不可能是逻辑论证的结果。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是没有逻辑的。

        从文明史看,人类自从有了语言、文字和数学,左脑的功能得到发展,乃至最后进入信息时代。同时由于知识的增加和文明度的提高,右脑的功能也有相应提升。但人类大脑的结构并未改变。所以,计算机系统的漏洞,人们社会行为选择中的两难困境,法治系统中的矛盾等,自然不会因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彻底消解。这些文明的“缺憾”,不但反映了社会系统的复杂性,还与人类自身的特点有关,即与人类大脑的结构有关。在这个意义上,人类文明的许多“缺憾”是根本性的,挥之不去的。所以,脑科学的发现,揭示了人和文明之间最直接的联系,也击穿了人们对文明的完美想象。 

        “一分为二”的功能与“合二为一”的思考

        但问题是否如此简单呢?恐怕还不是。人类大脑的特殊结构,实际上也是一种发展的优势。回溯神话和宗教的历史,无论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女娲造人,还是《圣经》中的上帝造人,都还没有考虑到人大脑的结构。但根据生物进化的理论,许多动物的形体虽左右对称,其身体内部器官的分布,却是不对称的。这其实显示了一种高级和复杂的进化模式。对物理学而言,一般情况下物质运动规律有空间对称性,称为宇称守恒;但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就不守恒了。对称中的不对称,是宇宙规律的高级和复杂形态。据此可知,人类大脑结构的非对称性,即左脑和右脑功能的相对区分,大大提升了人类思维的复杂程度,乃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可见,人类大脑功能的左右分区,意味着人类有了更复杂的思维器官,为思维的创新开拓了无限的空间。由于大脑功能的分区,人一般不会仅仅通过半个脑袋来认识世界和做出判断。当逻辑思维遇到障碍时,直觉功能可指引人前进。反过来,当直觉陷入迷惘时,逻辑有可能派上用场。事实上,一个正常人的思维,总是同时运用直觉和逻辑这两种方法,左右脑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因而更容易产生新思想,这样人才被视为“万物之灵”。所以,人类大脑的功能虽被“一分为二”,人类大脑的思考却是“合二为一”的。 

        理解脑科学,就是理解人

        事实上,文明的发展和思维方式联系密切。比如,哲学起源于惊奇,是右脑对未知的疑问。但智慧的思考会包括左脑的逻辑思维。古代的科学与哲学一体,主要呈现为右脑思维,因而古人眼里的世界很神秘。现代科学飞速发展,其特点是综合运用右脑的想象力和左脑的推理能力,因而现代人的世界观很开放,也很理性。还如,学术研究的选题需要整体思维,右脑发挥主要作用;研究和写作时需要具体思维,离不开左脑的逻辑功能。而思维创新的关键是把握左右脑的平衡。当然,不同的文明领域,有不同的思维特点。科学发现是左右脑合作的产物,艺术创造主要靠右脑的作用。

        概而言之,脑科学的发展,有助于看清科学的属人特性和文明的自然基础,还为理解文明发展的思维动力提供了线索。在这个意义上,理解脑科学,也就是理解人和理解文明。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丰富表情有助婴儿脑部发育

        日本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婴儿在看到微笑和发怒等表情时,大脑作出反应的部位各不相同。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在育儿时表现出适度丰富的喜怒哀乐表情,可使婴儿脑部功能更加活跃,或有助于婴儿脑部发育。

        日本中央大学教授山口真美率领的研究小组不久前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他们让12名出生六七个月的婴儿分别观察女性各种表情图像,同时利用特殊装置观测其脑内血流量变化。

        结果发现,看到笑脸图像的时候,婴儿左脑作出反应,即使图像消失,反应也持续一段时间;而看到发怒的脸部图像时,右脑作出反应,图像消失后,反应也随即消失。研究小组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为了让愉快的感觉持续下去,所以脑部对笑脸的反应会持续一段时间;而对于发怒的表情,由于觉察到警告,为了采取下一个行动,所以脑部活动出现迅速变化。

        来源:中国脑科学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