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1965年生于巴登-符腾堡州,现居德累斯顿。其创作曾受奥地利诗人梅罗克和法国新小说派作家影响。著有小说《人肉》、《飞狗》、《间谍》等,曾获德国批评家奖、柏林文学奖、荷尔德林文学奖等奖项。长篇小说《卡尔腾堡》获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2010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
“我始终把读者视为自己的同盟,你们对于作品的阅读参与是不可或缺的。”
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我的小说《卡尔腾堡》的故事其实开始于1996年。当时,出生在西德的我迁居来到东德城市德累斯顿。从第一天开始我就知道,这个饱经历史沧桑的地方终归有一天会在我的一部小说里扮演起中心角色;于是,我如饥似渴地打心底里感受着易北河谷地的氛围,深入细致地了解德累斯顿朋友的生存故事,我越发清楚地意识到,要真正动起笔来,那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后来终于有一天,作品将要问世——于是读者应邀进入一个想象世界里,同样也像这部小说中那些人物一样,活动在形形色色的想象世界里。阅读则意味着:窥见一个个陌生的想象。
然而,中国读者会不会如愿以偿地窥见这个陌生的想象呢?这个陌生的想象包容着一系列半是现实半是虚构的人物,发生在一个在德国城市地图上可以找得到的,可在小说里似乎再也认不出来的地方。在这里,我只有一个希望,那就是读者要毫不犹豫地调动起自己的想象力——因为说到底,具体的历史背景和事件所起的作用或许并不像人们立刻会认为的那样,毕竟远远要小得多。在我看来,写作首先关注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因此,我始终把读者视为自己的同盟,他们对于作品的阅读参与是不可或缺的。每个读者都要来回答这个问题,都要在各自的生存环境里和社会范围内来回答这个问题。最终大家所给予的回答虽说千差万别,不管你是经历过纳粹德国,不管你是成长在东德,还是像我一样成长在西德;不管你是生活在德累斯顿还是北京,或者其他一个中国城市里——然而完全相同的是,无论你在什么地方阅读,无论你以什么样的视角阅读:问题归根结底总是同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