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中国有一个让世界喜爱的空调品牌。20年间,格力从一家不知名的空调小厂,成长为拥有珠海、重庆、合肥、郑州、武汉以及巴西、巴基斯坦、越南8大制造基地、6万多员工、家用空调年产能3000多万套、销售网络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用户超过4000万,空调产品销量连续5年位居世界同行第一的名牌企业。2010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2.97亿元,同比增长42%;净利润28.90亿元,同比增长45%。
市场是企业科研的“炼狱”
2001年底,徘徊在市场边缘的格力“当家人”朱江洪东渡日本取经。当他看到日本同行先进的变频多联空调技术及其制造设备时,提出愿意出3亿元高价购买这套技术,并愿意满足日方相关的附加要求。朱江洪没有想到,他的这番诚意换来的不是他预想中的讨价还价,而是“核心技术给多少钱也不卖”的无情回绝!
蒙羞而归后,朱江洪和他新组建的技术攻关组卧薪尝胆,发愤自强,仅用了一年时间就一举攻克国外同行殚精竭虑16年才取得成功的核心技术。事隔10年,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市场的冷酷,是企业潜下心来埋头科技创新的原动力之一。他曾带着空调产品进军华东大城市的超市卖场,都是由于没有核心技术而吃了不少闭门羹。于是,朱江洪带领格力的研发团队,以“板凳愿坐十年冷”的精神,将市场需要的核心技术作为企业科研的“炼狱”,在他的倡导和坚持下,格力电器管理层做出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战略决策:一是面向市场大搞研发,自主创新不惜血本;二是专心致志做空调,一定要凭借过硬的质量和领先的技术,做空调行业的百年老店和当之无愧的世界老大!
朱江洪从日本考察回国后,立即带领技术攻关小组,开始了变频多联技术的艰苦攻关。当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变频一拖多”空调机组终于在格力研制成功后,阔别多年后的那家日本空调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要与格力实行并购合作,而这一次,投拒绝票的是挺起了脊梁的“格力人”。
市场是企业成长的“课堂”
在格力,市场永远是企业成长壮大的课堂,面向市场、勇于挑战是格力人的共同心态。从董事长、总裁到高级工程师、技术骨干,从一线员工,到普通销售人员,人人心中都装着科研立企,事事想着技术制胜。
2009年7月,格力以38个系列,269个型号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布的首批“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节能房间空调器推广目录,成为入选产品数量最多的空调企业。同年夏天,重庆遭遇了50年一遇的高温天气,最高温度达44.5℃,导致许多达到国家标准的空调“罢工”,唯有格力清凉依然。朱江洪告诉记者,格力空调采用的技术标准远远高出了国家标准,经过热平衡、噪声、可靠性等220多个制冷技术专业实验室严格考核的格力产品,几乎经得起任何极端环境的考验。
“格力不做复制品,只做‘格力创造’的世界名牌。”格力电器副总工程师谭建明告诉记者,格力2800多人的技术研究院及其国家节能环保制冷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中国的“国家队”,格力每年投入技术研发的资金都超过销售收入的3%,去年研发投入超过30亿元,成为中国空调业界技术投入费用最高的企业。巨额科研经费换来的是3000项技术专利,其中发明专利近300项,不仅取得了与国际一流空调企业平起平坐的资格,而且在某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不断攻克世界性难题。
市场的厚爱是创新的“动力”
进入2011年的空调市场给予了令业界无比羡慕的鲜花和掌声,而来自市场的厚爱,又增添了格力人追求卓越、永无止境的创新动力。
走进珠海格力展览大厅,空调业一股低碳、超薄的时尚潮流扑面而来。格力人以尖端科技融合艺术灵感而推出的U系列超薄分体空调,不仅突破了“能效极致”,而且机身体积只有传统空调的1/3,厚度只有15.3厘米,堪称空调史上最薄的机型,一经推出就抢占了以高效、节能、环保为主题的新年空调市场的制高点。
格力U系列超薄空调是怎样实现“鱼和熊掌”兼得的?朱江洪介绍说,秘密就在于采用了国际领先的新型超高效压缩机技术、G10低频控制技术和世界首创的格力第二代无缝蒸发器技术。其中,格力超高效压缩机在不改变系统的条件下,可让定频空调能效比提升1个等级,能效提高了8.6%,此为定频空调“能效极致”的技术根源;低至1赫兹的G10低频控制技术克服了单转子压缩机在低频运行时振动较大,耗能较多的行业难题,同样一台1.5匹冷量变频空调一年可为用户节约用电约471度,节省电费282元,此为“能效极致”的另一技术密码;而格力第二代无缝蒸发器的应用不仅使空调结构更紧凑,外形更纤薄,而且,噪音比普通机型降低4-6分贝以上,达到静音控制极限,风速操控从3档提升到7档,从而使格力U系列被誉为“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晶”。
本报记者 杨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