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饭不烧柴和炭,照明不用油和电,养牛不用土垫圈,生态环境无污染;一口沼气池,解放农家女;一台沼气灯,照亮新农村……”这一首首出自农民之口的顺口溜,道出了甘肃甘谷县农民用上沼气之后的喜悦心情,也唱出甘谷县农民对新生活的赞美。
“十一五”以来,中央累计投入农村沼气建设资金212亿元,其中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别投入60亿元、50亿元和52亿元。在中央投资带动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农村沼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新时期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和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小沼气做成大产业
近年来,河北临漳县的户用沼气有了新的“全托式、保姆式”一体化服务,这种服务能够保证全县1万农户一日三餐用气8个月,1月至4月一日二餐或一日一餐用气。通过这种服务,形成了以沼气协会为龙头、县物业服务总站为核心、区域站为主体、服务网点为基础、专业技术人员为骨干的全方位一体化服务模式。目前,全县沼气覆盖率达到95%。
临漳县及一些地区开展的沼气全托式服务是沼气产业化发展中的一种成功的模式。去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走进河南洛阳妯娌村沼气服务站,当听到农民反映这种“全托管式”服务大大方便用户时,高兴的称赞这种服务解决了实际问题。近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正在成为农民建设绿色家园的载体、农业结构调整的纽带、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小沼气已经做成大产业,中央领导称赞农村沼气推广应用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最有效、最普遍的行动之一。
据统计,到2009年底,全国沼气生产工已达26万多名,各类沼气生产和服务企业3900多个。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农村沼气实现产值240多亿元,比2005年翻了两番,以沼气装备、沼气施工、沼气科技、沼气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沼气产业化体系初步形成。到2010年底,全国户用沼气4000万户,小型沼气6.5万处,大中型沼气4700处,乡村服务网点8万个,县级服务站700个。
沼气成循环经济新亮点
湖北宜都市是以柑桔和茶叶为主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充分发挥4.5万口沼气池在生态家园建设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推广沼肥利用技术,沼液沼渣利用率达到了95%以上,推动了农业无公害、省力化生产。目前全市共推广“猪—沼—果”、“猪—沼—茶”模式1.5万亩,受益业主和农户5500户,每年减施化肥3000吨、农药200吨,节省劳力4.5万个,增收节资750万元。
宜都市的发展让我们看到,近年来沼气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其作为能源工程、生态工程、富民工程、清洁工程和节能减排工程的巨大综合效益,成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纽带。
农业部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沼气年生产能力为160多亿立方米,约为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的13%,可减排二氧化碳5000多万吨;每年生产有机沼肥近4亿吨,可减少20%以上的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改良土壤8000万亩;每年可为建池农户增收节支400亿元,为建池技工增加工资性收入88亿元。
沼气变成“聚宝盆”
“俺家的旅馆做饭用沼气、洗澡用太阳能、污水排到净化池,院里干干净净,游客们都愿意来,今年收入比往年翻了两番!”年末岁初,在平山县西柏坡镇西柏坡村韩花珍的家庭旅馆,韩大妈谈起新能源的好处喜不自禁。像韩大妈一样,自国家农业部“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实施以来,西柏坡镇16个村的老区群众,都享受到了绿色能源带来的新生活。
沼气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环境,还串起了群众增收的“金链条”。平山县积极探索推广种养基地沼气池、大中型沼气池、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大型养殖场沼气发电建设,建成了“畜禽养殖—粪污治理—有机肥生产利用、沼渣和沼液还田—农作物生产”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利用这种模式,俺村建起了500亩有机苹果基地,已经通过SGS国际认证,达到了出口标准。”元坊村党支部书记韩志刚颇为自豪地说。
“十一五”时期,农村沼气的综合效益极大凸显,成为安民富民,促进农民生活改善的“聚宝盆”。农业部统计显示,“十一五”时期全国共投资建设户用沼气2200多万户。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累计建成户用沼气将超过4000万户,占全国适宜农户的33.3%,受益人口达1.55亿人。
“十二五”时期,农业部将进一步加快沼气科技创新,完善支持政策,规范项目管理,突出集中供气,并强化后续服务,加大建设力度,促进农村沼气发展上规模、上水平,让更多农民受益。
本报记者 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