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17日 星期一

    省部长访谈录

    打造教育高地 助推跨越发展

    ——访重庆市市长黄奇帆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17日 04版)

        “十一五”期间,重庆教育工作坚持“优先发展、改革创新、教育公平、统筹兼顾”,创造了“中国教育的重庆现象”。“无中生有”的重庆大学城,是“中国教育的重庆现象”的重要内容,也是西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经典案例。

        “对教育的重视,怎么都不为过。”这是重庆市市长黄奇帆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位“教育市长”表示,“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推进大学城的体制机制创新,打造长江上游教育高地,为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内陆开放高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记者:“中国教育的重庆现象”和大学城建设的“重庆样板”,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也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建设大学城对重庆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发挥了哪些促进作用?

        黄奇帆:发展教育是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大差距”的基础性措施,但是教育本身也存在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西部地区的教育不仅要实现自身的均衡、跨越式发展,而且还要为缩小“三大差距”提供智力支撑。重庆大学城正是重庆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性平台。

        第一,大学城基本建成后,重庆高等教育的生均用地从原来的20平方米增加到60平方米,教育设施的建筑面积从原来的400多万平方米增加到2000万平方米,优化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性条件;第二,我们着力通过“五个一体化”,发挥规模效应和聚合效应,从而化单所高校的相对劣势为所有15所高校的整体优势。

        “五个一体化”带来了四大好处:一是实现了重庆大学城范围内的跨校资源共享,有效减少了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二是使整个大学城的投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对一所大学的投资建设,为高校的飞跃式发展创造了极佳的条件。三是有利于每所高校更加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在大学城建设过程中,我们有6所学院升格为大学、6所大专升为本科院校。建设大学城的过程,也是重庆推动学科建设、高等教育质量大幅提升的过程。四是“五个一体化”使大学生能够通过教师互聘、跨校选修等方式,接触到更多的“大师”,享受到本专业和相关学科最优质的教育,符合学科交叉发展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校际公平”,有利于改变“一考定终生”、“一录定终生”的局面。

        记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之一。重庆大学城如何促进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内陆开放高地”?

        黄奇帆:重庆大学城通过制度创新和发展布局,构建了区域产学研一体化的“大循环”格局。过去搞产学研一体化,科研人员既要招商引资,又要设厂生产,还要自己开拓市场。这种“小循环”不符合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分工精细化的趋势,阻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我们在重庆大学城旁规划了西永微电子工业园。随着大学城建设的进展,惠普、宏碁等世界知名企业相继入驻,直接催生了产业链上万亿元的西永微电园。西永微电园又催生了西永保税港区和团结村铁路物流园。团结村铁路物流园是欧亚大陆桥南线的起点,将带动5000亿元销售值的大物流。

        大学城、西永微电园和团结村铁路物流园这一城两园的格局,构成了产学研区域大循环的基础条件。大学师生可以边学习边到企业工作和实习,各类企业人才可以边工作边在高校讲课和科研,企业的开发研究也可以拿到大学里来做,从而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大循环。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背着书包进去,拎着钱包出来”。

        记者:重庆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大学城、西永微电园和铁路物流园将形成100万人口的大城市。这个高学历、高科技的新兴都市,怎么推动城乡统筹?

        黄奇帆:重庆大学城是大学之城,也是产业之城。“一城两园”将形成总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的新兴大都市,大批技能型产业工人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将融入城市,成为新一代城市居民。去年5月起,我们在西永微电园等地开工了一批公租房项目。这批公租房项目可提供约10万套住房,租住30多万人。小区配套了商业、幼儿园、社区服务用房,租住者可以“拎包入住”。

        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大学城的产业溢出效应也越来越明显。为西永微电园几家大企业配套的企业有几百家,现在多数都在周边区县落了户。璧山县邻近大学城,中间有大山阻隔。大学城至璧山县城的隧道通车后,璧山县城至大学城、微电园和保税港区的车程都缩短为几分钟。目前已有31家IT配套企业与当地签订了投资协议,其中9家已正式投产,到2014年,全县工业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产业聚集促进了璧山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同时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记者:大学城建设的“重庆样板”,对重庆今后的建设和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黄奇帆:大学城建设,既是改善重庆高等教育发展条件的必要,也是创新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实现“五个一体化”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联动,需要创新市区两级政府联动的投资建设模式,在市政府主导下,市级投融资平台运作和区政府基础开发运作相结合,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统一建设与各校的教学科研设施的分别建设相结合。我们既没有在调整行政管理体制上花成本,又充分调动了各所高校和所在区政府的积极性。各个院校只负责自己校园内部的建设,无须在征地动迁等工作上花精力和时间。在六七年的时间里,重庆大学城从一片空地上“无中生有”变成大学之城、产业之城和现代都市,实现10多所高校成功入驻。

        大学城的“五个一体化”和区域产学研一体化,将传统上功能各异的城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改变了以往大都市城区分割的状况,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大学城文化”。实践证明,大学城投资建设模式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模式,给我们新区的重大项目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借鉴。

        “经济发展,教育为先”。“十二五”期间,重庆将以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做深化教育改革的“先行区”;以建设西部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教育中心为目标,做教育科学发展的“示范区”;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着力点,做服务发展的“前沿区”;以发挥西部大开发桥头堡作用为纽带,做西部地区扩大教育开放的“实验区”。在重庆大学城,将通过资源共享、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信息互通、活动互动,实现互相开放、互相促进、互相融合,形成新的更加开放、兼容、创新的大学文化,使大学城成为更加强大的“智力磁场”,助推重庆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

        本报记者 张国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