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年法官成长‘给力’”、“公推公选给力‘阳光权力’”、“根除‘霸王条款’,监管需‘给力’”、“钱不够花,神马都是浮云”、“春运是一张茶几有杯具也有洗具”……翻开当下的报纸,以“给力”为主的网络词汇比比皆是。按说,语言是发展的,一些非规范用法渐渐进入规范也是规律,但用得过多过滥,却产生了不少的问题。
首先,不利于读者理解。“高房价给力光棍节”、“盘点我们身边还有‘神马’未涨价”等这类看似时髦的标题,对总接触网络的年轻人来说,理解起来轻而易举,但那些上了年纪的读者就会觉得“云里雾里”地不知所云了。
其次,不利于文化传承。网络词汇的产生,是对汉字和其他语言符号随意改变的过程,很多都是违背了汉语规范,扰乱了基本的语法系统,对中小学生影响很大。有的学生写作文,开始“顺手拈来”地使用“杯具”、“斑竹”、“灌水”等网络语言,使老师们担心他们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的坏习惯,从而干扰、影响他们正常的语言学习。
网络词汇过多地出现在报纸上也不符合国家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汉语言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11月23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也规定,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禁止任意增减外文字母、颠倒词序等违反语言规范现象。
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网络词汇的流行对现在年轻人影响很大。母语是我们的根本,不能荒废。”报纸大量引用网络词汇成“风”,按照网民“胃口”定制新闻,“给力”泛滥就变没力了。因此报纸语言必须力求准确规范,使用常见的普通词语,尽量摒弃只在少数人或局部地区流行并且尚未约定俗成的语言成分,这就要求采编人员要有语言规范观念,少用网络词汇,少跟风“给力”,促进网络语言在报纸传播的规范化。
湖南读者 司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