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12日 星期三

    为中原崛起育英才

    作者:申长雨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12日 16版)

        构建中原经济区,是河南省委、省政府促进中原崛起、振兴河南经济实施的一项新的重大战略。建设中原经济区,除了依托其独特的区位地理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优势、以农业和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优势等要素外,还有两大重要因素,就是人才和科技资源。高等学校理应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支撑力量。

        河南高等教育面临挑战和机遇

        近年来,河南省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论是高等学校规模,还是在校生人数和教师数量等,都位居全国前列,已经迈入高等教育大省行列。但是,客观地说,与全国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河南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和要求。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高水平大学数量却偏少,只有郑州大学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和学术领军人物数量不足,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是空白;河南的人才培养结构和层次与人才强省的战略需要还不相适应,在学研究生只有2.3万多人,占全国在学硕士生的2.1%;高校创新能力不强,学科优势和特色也还不够明显。

        不过,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也正迎来大好机遇。国家正在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加快教育发展。这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本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夯实人才和科技基础,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四个途径加速人才培养

        建设中原经济区,促进中原崛起,振兴河南经济,也要先强教,特别是要加快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努力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一)重在持续。新世纪以来,河南省高等教育呈现出好的发展趋势、态势、气势。应继续坚持好的做法,好的经验,持续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和教学质量工程,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抓住国家“千人计划”和河南省“百人计划”实施的机遇,着力引进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学术领军人物,打造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还应构建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三大体系,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后的再创新三个重点,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产品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二)重在提升。抓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机遇,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规划,着力加强重点建设。同时,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人才规划三大纲要精神,结合河南省高等教育实际,完善保障措施,努力提升河南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

        (三)重在统筹。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构建科学合理、分层分类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政府要加强对办学资源配置的制度设计,引导全省高校找准定位,合理分工,分类发展,在各自的办学层次和类型中,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一是重点支持郑州大学创建全国高水平大学,发挥其引领带动效应。其建设目标是研究型大学。二是积极建设若干所省级重点大学,使其进入全国同类高校的先进行列。三是重点扶持若干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将其建设成为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重点鼓励2-3所民办高校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民办高校,着重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四)重在为民。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河南是高考生源大省,每年报考人数近百万,但毛入学率只有22.02%,录取分数线居高不下,还有大量适龄青年进不了大学之门。加之整体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压力非常大。河南省高等教育面临着提高质量和扩大规模的双重压力。因此,必须坚持适度扩大办学规模与提高质量并举,努力办出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不仅使人民群众上大学,还要上好大学,全面提升全省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和素质,加快河南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

        (作者系中科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