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12日 星期三

    历史遗址不能过度商业化

    作者:殷 爽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12日 02版)

        “南京总统府”旧址,作为一个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众多重大事件,是外地游客到南京必去的地方之一。然而,媒体报道说,近两年来,来这里参观的游客发现,他们可看的东西越来越少,许多部分变成了旅游商品商店。

        商品泛滥甚至淹没景点不独是“南京总统府”的特色,在“开发就是为了保护”的观念支撑下,名胜古迹、历史遗址被商业化已成普遍现象。相对来说,“南京总统府”的商业化并不是最严重的“开发”。曾有媒体报道,见证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国民参政会”遗址,居然被开发成了一家洗脚城。对这股开发之风,一些文物保护专家认为无可厚非——这么好、这么有价值的老建筑,闲置起来有些浪费,除了保护,还应活化再用,让更多市民享受,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在这种思路里,历史文物变为商店、洗脚城,便成了经济逻辑的必然产物。

        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发是为了更好保护”的理念不完全有错,但问题是,当历史遗址被开发得面目全非,甚至蜕化为与历史无关的伪劣旅游产品时,这到底是在开发还是破坏?在“南京总统府”中,好多地方都被商家侵占,所卖的旅游产品也大多与“总统府”的历史毫不相干,且喧闹的买卖无时无刻不在威胁历史遗址本身。如此,身陷商业圈的“南京总统府”,还能彰显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么?

        小到一个城市,大到一个国家,其历史和文化很大一部分都是由老建筑来描述和记录的,而遗址是触摸历史最直接、最准确、最关键的媒介。在这方面,很多人都把英国作为历史文物保护的典范。这个人口只有六千多万、面积稍大于四川省的岛国,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从史前到工业革命时代的大量文物,丰富的博物馆系统几乎能再现世界各地的历史。那些以器物、视觉、声音为载体的呈现是惊人的、深刻的,直接冲击着参观者的感官。以此观照“南京总统府”的现状,它的“历史现场感”已完全被旅游商品商店破坏掉了。

        可是,我们能把板子全部打在商家身上吗?这么多商家进入“总统府”到底是经过哪些部门批准的,新闻里没有过多透露。值得注意的是,“南京总统府”是一个被多头管理的“怪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如此形容:说“南京总统府”是文保单位,但它不归文物局管;说它是景区,又不归旅游局管。由此可见,“南京总统府”复杂、特殊的隶属关系制约了监管方的有效监督——表面上很多部门负有监管之责,但实际上管理上的疏漏层出不穷。正是因为如此,“南京总统府”被商家包围,并逐渐弱化了作为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的历史功能。

        “南京总统府”身陷商业圈,映射出一些历史文化遗址在开发和保护中遭遇的困境。如何破解这个难题?笔者以为,在理顺监管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对历史遗址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保持足够的敬畏是基本前提。没有这个前提,所谓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就会被廉价地折算成金钱利益,最终不免烟消云散的厄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