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10日 星期一

    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

    ——在北师大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揭牌典礼上的致辞(摘要)

    许嘉璐 《 光明日报 》( 2011年01月10日   15 版)

        近年来,社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密切,相应地,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纷纷成立旨在研究传统文化的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也是为顺应这一时代潮流而设。当前比较紧缺的,是汇集海内外资源、为学者提供较好的研究环境、以培养未来高端人才、开展高端国际交流为目标的平台。我们冠以“高等”,就是想以此为己任,以此自励。院名中的“人文”一词,我们用的是19世纪以来比较通行的含义,与自然科学相对应,即研究一般社会现象,重点则是文史哲和语言学等,实际上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而且要贯通古今。我们院名中标以“宗教”二字,是因为在人类历史上宗教与文化几乎同时发生,密不可分,宗教与人文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互相包涵的,是互制、互补、互促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深入研究中国的佛、道两教,就难以全面地、深入地把握中华传统文化。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先后传入中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容融的重要内容,绘出了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从相互冲撞到相互融合的精彩画卷,显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极大包容性。像中国这样,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千百年来鲜有刀兵相见,最终和谐相处的情景,在世界宗教史上是很罕见的。也可以说,不研究近千百年来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也难以对中国的历史作出准确的叙述,就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方面显得乏力。人文学科与宗教学实际上有所重叠,在我们的院名中把“人文”和“宗教”相联,既表明我们所说的“人文”有别于西学对神学的排斥,也意味着我们注重研究中外的贯通与比较。

        众所周知,中国大陆正在稳步地走向全面小康社会。我们所理解的“小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的产物,是物质相对充足、精神相对高尚的社会。为此,中央早已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这一点,在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也将有重点的表述。文化建设,归根结蒂是民族的精神建设,是对传统的继承和时代精神的创造。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迅速发展,正是传统智慧和时代精神迸发、中华民族精神创造的生动表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一创造会继续构成新的辉煌。

        现在,一系列重要的挑战和课题早已摆在人类面前了,对此中华民族同样无法回避。例如:如何解读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环境中的民族文化现状;不同的文化之间如何沟通、相融;如何进行未来民族的和世界的文化建设,以使人们能在对物质的追求和对精神的需求之间取得相对平衡;如何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和人文精神建设速度之间找到协调点;中华民族如何和各国人民为克服当前地球的种种危机而携手并进。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些问题可以简约为这样一个突出而紧迫的问题:如何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结合?

        中华民族每当遇到险阻或居安而思危时,都会回首历史,最重要的是追溯到创造中华民族精神主干的时代。这并不是要回到古初,而是要看清楚民族文化基本定型时的智慧,并沿此而下,洞察中华民族文化演变、发展、挫折、兴旺、衰微、交融的过程、规律,经验和教训。不但中华民族需要如此回顾,西方的学者和神学家也在做类似的努力,例如“轴心时代”这一概念的提出、《圣经》的一次次重新被诠释以及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接连出现,就是这一动向的反映。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为学者营造一个可以潜心涵咏、沉静深思、坐而论道、辩难切磋的环境,就需要培养大批功底深厚、甘于寂寞、知行合一的年轻学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河浩瀚深邃,无与伦比,尤其需要学人献出毕生的精力,刻苦为人,殷勤传学。

        毋庸讳言,至今研究中国文化在欧美还属冷僻之学,图书刊物上难得一见中外学者研究中华文化成果的论著。欧美至今仍未摆脱“中心论”对其正确对待其他文化的负面影响;研究和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并非这些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学界和一般民众关注的事情。当然,世界上一直有一批坚持客观、冷静、科学地看待和研究中华文化的学者和政治家,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华文化中的许多内容,诸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念具有普遍价值。在当前呼吁尊重文化多元、不同文化间应该互相学习、欣赏、吸收的声音越来越响亮的语境下,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理应承担起和世界各国的汉学家共同向西方世界、向其它几大洲介绍中华文化的责任。这绝不是什么“价值观输出”,不是施展意在改变对方的“软实力”,更不是强加于人,这只是对人类文化多元化应有的平等的追求。世界需要不同文化的对话,需要中华文化参与对人类危机的挽救和对未来的思考和探索。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没有多元文化之间的和谐平等,就没有世界和平;要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就需要政治家之间的对话、学者之间的对话、公众之间的对话。在这三个层面的对话中,学者之间的对话是关键性的,因为学者可以“下学而上达”。为此,就需要大批能够对话、善于对话的人才,所以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把培养可以在国际学术和教育领域驰骋的学者作为努力的重点之一。

        出于对祖国、对人类现状和前途的观察和忧虑,出于学人自赋的、天然的历史责任感,北京师范大学和兄弟院校以及国外的一些学者以及宗教界人士,发起和鼓励我们成立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

        基于世界文化的状况和中华文化的处境,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给自己定位于“三高”:培养高端国际型人才;进行高端国际交流;组织开展高端研究及其成果的出版。

        2010年12月27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