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10日 星期一

    耸立九天的标杆

    ——“西昌航天精神”探源

    《 光明日报 》( 2011年01月10日   06 版)

        让我国西昌这座美丽城市享誉世界的,不是飘渺旖旎的邛海,也不是气势磅礴的大凉山,而是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展史上众多“第一”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1970年组建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太原中心卫星发射中心并列的我国三大卫星发射中心之一。40年来,一代代西昌航天人前仆后继,在建成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的同时,用青春、智慧和热血铸就了“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团结奉献”的西昌航天精神。

        种下“扎根树”

        40年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所在地是川西南大凉山峡谷中的一片荒地,但这里海拔高、纬度低、气候条件好,是建设航天发射场的理想地点。随着国家一声令下,第一批开拓者从我国大西北茫茫戈壁出发,风尘仆仆来到这里,在荆棘丛生、乱石密布的深山沟种下“扎根树”,摆开征服太空的新战场。

        “没有营房,1000多人全住在用草席和油毡搭起来的棚子里,棚外下大雨,棚内下小雨。”老员工厉福生回忆说,初期创业者们用“三块石头架口锅,野菜盐巴下干粮”、“下雨当流汗,刮风当电扇”等打油诗来表达他们的乐观和决心。

        “突击长征桥”、“贯通专用线”、“会战发射场”、“组建测控网”……老一辈创业者艰苦奋斗,攻坚克难,让一项项工程从图纸变成现实,这一干就是10年。1980年,一座技术先进,设施齐全的航天城在荒山野岭中悄然屹立。

        西昌航天人自称为“沟里人”,外出叫“进城”,回来叫“进沟”。每天,他们的双脚实实在在地踏在山沟的小路上。

        通信线路维护员李三保,每天的任务就是查线、排故、接线,确保通信线路的畅通,他已在这个普通岗位工作21年,巡查线路超过2.5万公里。

        测控数据处理专家车著明,主持研制火箭飞行中各系统工作状态和环境参数的信息快速处理系统,结束了中心没有自己遥测数据事后处理系统的历史,他负责的科研项目有3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一些公司和单位来“挖”他,年薪开到40万,但他始终不为所动。

        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聂荣臻元帅发来贺信说:“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从一张白纸,到能发射同步卫星,这是了不起的飞跃。”同年11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航天发射场。1986年发射中心接到第一张“外单”——发射“亚洲一号”卫星。

        为了迎接“亚洲一号”,仅用14个月,西昌航天人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修建了亚洲当时最先进的卫星测试厂房。1990年4月7日晚21时30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使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成功发射。外电评论说:“中国这次成功发射的意义,绝不亚于当年的原子弹爆炸!”由此,中国航天发射在国际舞台上迈出坚实步伐。

        从第一次发射国际商业卫星至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近20颗“外星”送入太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承揽“外星”发射次数最多、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现代化发射场。

        2007年8月,国家批准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设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负责建设、管理、使用,其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40年来,一代代西昌航天人在创新中实现发展建设的重大跨越,谱写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多个“第一”:首次发射试验通信卫星、首次发射实用通信卫星、首次发射国际商业卫星、首次发射大推力捆绑式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月球探测卫星……

        过程、结果“双圆满”

        航天发射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1992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二捆”火箭发射“澳星”,由于火箭质量问题,点火后发动机紧急关机致发射失败。

        就是在中国航天事业陷入低潮的这段日子里,“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融入每一个西昌航天人的血液。在实践中,他们形成系统工程师、主任工程师、表格化管理、任务总结评估、“双想”(预想、回想)、“双岗”(中心任测试一岗,试验队任测试二岗)、“四检查”(一岗检查、二岗检查、分系统指挥员检查、系统工程师检查)、“五不操作”(任务不明不操作、设备故障不操作、准备不好不操作、口令不清不操作、协调不好不操作)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和方法措施,制订“五零三无”(组织指挥零失误、技术操作零差错、设备设施零故障、任务软件零缺陷、数据判读零遗漏,无环境污染问题、无健康安全事故、无违规问题发生)的管理目标,确保卫星发射任务过程、结果“双圆满”。

        2003年5月24日晚,“北斗一号”卫星即将发射,发射“窗口”时间只有51分钟。在低温推进剂加注完毕,倒计时进入射前3小时,控制系统突然出现漏电现象,危机关头,时任系统工程师毛万标三次爬上发射架,细致测试检查,凭着丰富的试验经验和数据分析,他很快得出结论:漏电现象是由于环境湿度较大造成,不会影响正常飞行。他自信的神情和严谨周密的分析,使指挥部领导果断做出发射继续进行的决定,运载火箭顺利点火升空。

        正是由于坚持按规律办事、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历练出严谨细致、科学求实的作风,西昌航天人才从曲折走向成熟,从1997年至今,实现40次卫星发射连战连捷。

        今天,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一代航天人种下的“扎根树”已根深叶茂,新一代航天人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常来到树下沉思,从这里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

        上图:这棵扎根树种于上世纪70年代,它是一代代西昌航天人扎根山沟作奉献的见证。(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陈劲松 本报通讯员 唐振宇、张晓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