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日前有一项大型社会调查表明,97.4%的受访者痛感当今社会缺失了“见贤思齐”意识,从而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曹贵宝是邯郸学院副院长,多年从事传统文化研究和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他认为,传统文化的教育应大处着眼“见贤”,小处入手“思齐”。
由于种种原因,时下许多人模糊了“贤”的标准,更有甚者,把“见贤思齐”变成了“见钱思齐”,以收入论成败;许多学校只重视教学生如何学好知识学好技能,而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态、从善德行的培养,这些现象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要采取措施加以切实扭转。
邯郸是著名的“成语之乡”,据说数百个中国成语都与邯郸有关,因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位于其中的邯郸学院是一座有着近百年古老历史的学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它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邯郸学院高度重视优秀文化传承,把“厚德、博学、笃行”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同时不断改进和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邯郸学院结合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创造性地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学习和继承纳入了大学一年级课程,“实化”了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尤其是他们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大志、大智和大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获得了广泛好评。
学习和继承中国优秀文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重视德育建设。德育教育就是引导人们辨明是非、善恶、美丑、真假,塑造健全人格,涵养高尚情操,提升生命质量,做到“见贤思齐”。曾经有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吸收2500年前孔夫子的学问。孔子曾将自己教学总纲确定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除了“游于艺”之外,其他三个方面都是讲人的道德培养的。此外,孔子在《论语》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四教中有三教为德育内容。他在“论语”中还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孔子始终是把教学生如何做人和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的。由此,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通过制度建设、领导倡导、舆论引导、公众参与等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至关重要。
如果一个人站位高远,心里总装着一个大目标,经常关注人类幸福、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公平正义,把自己的命运、家庭的命运、单位的工作同人类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能有机地联系到一起,那么他一定能够做到“见贤思齐”。
“见贤思齐”既关系个人成长,又关系到社会进步,和国家利益、民族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要引导人们“见贤思齐”蔚然成风,还要大力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形成浓厚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特别应提到的是,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而要鼓励青少年“见贤思齐”,抓好青少年的道德建设事关国家和人类的未来。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更要不断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就具体实践而言“见贤”要从大处着眼,“思齐”要从小处入手。只有这样,“见贤”才能找到真正的“贤”,“思齐”才能学到真谛。同时,只有善于见人之长,乐于誉人之“贤”,真心欣赏别人之才,并虚心接受者,才能上演出“见贤思齐”的佳话。 曹贵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