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厚基础 强实践 重创新

    ——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谈人才培养

    本报记者 苏 雁 通讯员 孙宁华 《 光明日报 》( 2010年12月27日   02 版)

        近日,苏州大学紧锣密鼓组建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意在尽快形成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纳米技术人才完整培养链。作为一所拥有110年办学历史的名校,苏州大学办学综合实力多年来在全国高校排名前40位,在丝绸、血液学等许多传统学科领域确立了优势地位。像纳米技术这样的尖端领域,苏州大学又如何能在人才培养上先行一步?记者日前就此专访了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教授。

        记者:苏州大学刚刚举办过110周年校庆,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苏大培养出了包括30多名院士在内的一大批创新人才。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苏大将如何培育创新人才?

        朱秀林:一所大学留给社会的最大财富,就是高素质人才的成功培养。苏州大学继承其主要前身东吴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努力造就既有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又具备全球性视野与胸襟,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十二五”期间,苏州大学将把人才培养放在中心地位,大力推进优势资源转化工程。我们要将学校自身的综合性学科、高水平科研、优秀师资、深厚文化底蕴等各类优势资源转化到人才培养工作上来;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汲取地方政府、产业、企业、文化的优势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资源。

        记者:苏州大学如何将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结合起来?

        朱秀林:众所周知,随着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迫在眉睫。12月2日,苏州市政府公布了《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2010-2012)》,明确以纳米技术研发应用和新型平板显示产业为龙头,推进八大战略新兴产业。苏州市政府之所以能够将纳米技术研发应用作为新兴产业的龙头,也与苏州大学在这方面的先行一步有很大关系。

        近年来,苏州大学化学学科建设势头十分良好,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已进入全球前1%。为进一步加强优势学科建设,2008年6月,学校全力邀请到了中科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李述汤加盟,并成立了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作为国内有机发光材料的研究重镇,研究院承担了“973”重点项目、“863”项目以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些研究成果已成为关联技术行业的技术支撑点,并带动了苏州纳米技术及相关技术的产业化步伐。

        苏大在纳米技术领域的主动出击同样也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赢得了先机。基于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的良好科研基础和优质师资队伍,不久前在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本科专业名单中,苏大申报的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物联网工程3个专业名列其中。为加快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对相关人才的迫切需求,苏州大学突破招生模式的旧框框,从现有大一新生入手,择优选拔组成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本科班,并与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的硕士、博士人才培养形成学科链,从而抢占了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制高点。

        记者:苏大的创新人才培养已经拥有了与区域发展共生共荣的良好外部环境。但是,人才的成长不仅仅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和谐,更在于校内环境的催生力。在这一方面,苏州大学进行了哪些探索?

        朱秀林:从2008年开始,苏大对本科生实行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胆探索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目前全校已有44个专业实现了14个大类招生,占全校专业总数的近一半。学校积极探索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先后成立了多个校企合作共建学院,院企联手培育人才,共同开展科技攻关。学校还积极探索大众化条件下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我国第一所拥有自主招生权的地方高校,选拔了一批具有学术潜质的本科学生加以重点培养,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开设各种试点班、国际班、强化班,让优秀的学生接受到高水平的全面教育和个性培养。此外,学校设立“留学基金”,鼓励学生出国、出境访学进修,力争50%的毕业生都有海外交流的背景。

        在研究生培养上,苏大引进和培养“学术大师+创新团队”的高水平师资队伍,4年来,共引进特聘教授80位(其中80%直接来自海外),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位、国家“千人计划”2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位。此外,还通过成立国内首个导师学院,全面提升研究生导师的育人水平,实现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普遍提升。不断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机制,在14家企业设立了研究生工作站,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动下,苏州大学近年来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近年来学校每年都有50多名学生在国家级、国际级比赛中获奖,去年举行的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校6支代表队一举夺得特等奖,总分位列全国第三,在刚刚结束的广州亚运会上,我校学生夺得3枚金牌1枚银牌。

        记者: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到社会洪流中去验证其实力,你在这方面是否充满信心?

        朱秀林:苏州大学树立适应性的教育质量观,将毕业生是否适应社会市场需求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经过多年努力,苏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拥有良好的社会口碑。

        不久前,国内一家知名商业网站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偶然来到苏大,之前他从未与985高校以外的大学本科生签过核心岗位的聘约,但经过严格考核,他签下了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7位研究生和本科生,其中本科生的年薪就达10万元。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