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中央组织实施的重大思想理论建设工程。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组织编写一批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实践、充分反映各学科领域研究进展的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基础教材。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指导下,在中宣部、教育部等主管单位的精心组织下,在哲学社会科学界许多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下,各教材编写课题组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呕心沥血,精雕细琢,经过6年的艰苦努力,首批9种重点骨干教材已经全部编写完成,经中央审定出版并陆续在全国高校投入使用。本报今天起陆续刊发《社会学概论》、《法理学》、《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政治学概论》、《文学理论》、《史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教材编写课题组撰写的介绍文章。
编写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社会学基础教材,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观点观察和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并为进一步学好社会学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这是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组织编写新版《社会学概论》教材的基本目的。按照这样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会学概论》教材坚持联系当今中国的社会实际,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分析、评价、整合社会学知识体系,努力创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在编写过程中,课题组先后在全国30多所高校的社会学系开展调研,对近200种国内外同类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多次召开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和不同规模的研讨会,广泛征求全国社会学界、实际工作部门的意见和建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还组织了各学科专家征求意见。可以说,这部《社会学概论》教材,凝聚了中央领导同志、社会学界专家学者和许多部门、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心血,具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部教材的各个章节都特别注意研究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以此分析社会现象,研究社会问题,进而展开科学的反思、批判和建构,表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社会学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不仅使社会学最终成为一门科学,而且保证了社会学持续发展的活力。教材深入分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学思想,指出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分析、关于旧中国阶级阶层的分析、关于改造旧中国社会的思考、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关于动员组织群众的讨论以及关于社会调查的实践,不仅与旧中国社会学的局限性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对于建设科学的中国社会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材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也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学思想,涉及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涵盖社会学的各个领域,对中国的社会学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为认识现阶段的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根本依据;深刻阐明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提供了重要遵循;深刻阐明了坚持以人为本、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确立了根本要求;深刻阐明了走文明发展道路的思想,为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指明了现实途径;深刻阐明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为促进农村社会建设、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深刻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为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提供了理论依据,等等。同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西方社会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辩证分析,既指出其本质性缺陷,又注意借鉴吸收其合理性内容,进而总结和丰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思想。
二是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毫无疑问,中国社会学必须根植于中国土壤,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养料,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部教材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不回避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注重运用鲜活材料阐述基本理论,注重概括社会的实践经验丰富社会学理论。教材在阐述社会调查、社会化、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分层、社区、城市化、社会发展等一般概念和理论时,注意列举中国的经验材料说明问题;对社会矛盾处理、社会组织管理、阶级阶层结构协调、城乡社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公正、改进社会管理等重要实践进行理论提炼和概括,形成一些新的概念和观点,丰富了社会学的知识体系。教材对一些重要的现实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并努力提出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办法。比如,如何看待和处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如何看待和处理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如何看待和应对中国城乡关系的变化,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等。不仅如此,教材还专设一节,讨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具体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贫困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犯罪问题、网络问题、科技问题、突发公共事件问题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知识阐明认识和处理这些社会问题的基本路径,使这部教材具有丰富的中国元素。
三是探索和建构新的理论框架。这部教材遵循从微观到宏观的编写逻辑,最后一章落脚在“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这种框架设计体现了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即不仅要研究社会,而且要为改造社会、建设社会作贡献,最终促进人的福利增长和社会进步。按照这样的框架设计,一方面,社会学重要的知识性内容,如社会结构、社会运行、社会发展、社会转型、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社会化、社会群体、社会组织、阶级阶层、社区、社会公正、社会政策、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等,得到了重点介绍,强调这些内容都是开展社会研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注重把社会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同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分析与系统总结介绍我国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方法结合起来,自觉关注当前中国的社会进程,积极回应中国社会实践对社会学的呼唤。教材清晰地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和意义、目标和任务、途径和过程,强调社会学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广阔的研究舞台,广大社会学学者和学习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勇敢地担当起历史责任,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是反映社会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一部大学教材,如果缺乏对前沿问题的感知能力,缺乏对发展趋势的前瞻视野,那么它的影响力是极为有限的。鉴于此,这部教材在研究和修改过程中始终坚持对新问题、新理论的敏感力。例如,系统介绍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学思想与方法、中国社会建设的最新研究进展、对于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最新研究和处理经验等。在关于我国社会化的起点、社会的基础、社会网络分析、社会制度分析、社会阶级阶层分析、主要社会问题、社会发展中的社会公正研究、中国城乡关系等方面,也吸收了社会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一些重要数据、案例,都尽可能使用最新材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部教材,掌握社会学基础知识,本书还有针对性地增加了如何学习社会学的内容,明确指出了学习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例如,学好社会学,必须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学的思想,把理论学习与深入实践结合起来,把专业学习与政策法律学习结合起来,把了解中国与了解世界结合起来,扎实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打牢专业根底。希望这些提示能引导学生迅速了解社会学的前沿领域,更快更好地自觉开展社会学研究。
当然,由于课题组水平和视野的局限,这部教材也还存在许多不足,我们真诚希望广大教师、学生和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在教材修订中不断改进。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会学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