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讲什么、报告人由学校来安排,那早已成为历史了。现在,社会热点是什么,论坛就讲什么;师生欢迎谁,我们就请谁来;哪里不懂,现场就问。”在东北师范大学,校史馆报告厅里火热的场面几乎隔几天就会出现。
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经过探索和实践,到2010年,我们成功打造思想理论高端论坛、‘承绍高风’文化名人东师论坛、‘尔雅东师’传统文化论坛、书记论坛、‘情系东师’学术人生报告会的‘四坛一会’新载体。通过全员参与设计、创新组织形式、拓展工作内容等举措,调动了基层和师生的积极性,盘活了工作局面,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互动融入的新突破。”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说。
我的报告我做主,全校师生“走”进来
思想理论高端论坛和“承绍高风”文化名人东师论坛是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来校作专题报告的载体。每一学期,学校都发动师生推荐论坛报告人,本着“社会热点是什么,学校工作重点是什么,师生员工最关注什么,我们就讲什么”的原则,来确定当月论坛的主题和报告人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佐书、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就是由师生推荐并协助邀请做客论坛的。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老师,因对艺术和文学的喜爱,在向学校推荐并协助邀请报告人的同时,还承担了嘉宾主持的任务。报告会后,他高兴地说,报告会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也使我有了参与和展示的机会,参与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和提高的过程。
在“四坛一会”中,“情系东师”学术人生报告会、“尔雅东师”传统文化论坛都是由各学院承办的。每场活动在时间安排、报告人选择、面向对象等方面都由学院决定。今年4月以来,两项活动已陆续举办25场,不仅每个星期、每个学院都开展活动,还经常出现多个学院同一时间组织活动的热闹场面。活动重心的下移,有效地调动了基层策划、组织、推动工作的热情。
我的报告我参与,论坛场面“火”起来
“承绍高风”文化名人论坛和“尔雅东师”传统文化论坛,经常开展文化经典解读、古典名著赏析、传统曲艺赏评等活动。为突出报告人之间、报告人与听众之间的互动,学校改变了“一人讲,多人听”的旧形式,由报告人个人谈认识体会变为多人共同探讨同一话题,由单向知识灌输转向对话交流,使双方在思想和观点的交锋中,加深对文化的认识,形成文化认同感,激发爱国情怀。
早在“四坛一会”的酝酿设计阶段,学校就在专家学者、领导干部、普通师生中广泛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走访百人次,请师生们建言献策、积极参与。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有些师生还主动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政法学院的吴晓同学听了“国粹生香”的报告后,在意见笺中写到:我很少参加这样的活动,现在是听了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仍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很多大学生都把娱乐时间花在流行音乐和影视作品欣赏上,应该适当抽出时间对传统文化作些了解并感受其美。希望学校以后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更好地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我的报告我率先,以身作则“动”起来
在“情系东师”学术人生报告会上,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的许林书教授以“情”字贯穿始终,满怀深情地讲述了自己如何受到老师影响、步入教师职业,如何接受老师指导、步入专业之道,如何理解教师工作、步入为师之道的经历和体会。许教授说:“作为一名在东北师范大学工作学习生活了35年的老教师,对学校有着很深的感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青年师生的成长做一些事情。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将自己的经历、教训和体会讲出来,如果能给学生们一些经验和启示,给青年教师一些有益的借鉴,我感到很高兴。”
依托书记论坛、“情系东师”学术人生报告会、“尔雅东师”传统文化论坛,各基层党委书记、优秀骨干教师成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带头模范。国家级教学名师、政法学院田克勤教授,吉林省师德先进个人、历史文化学院詹子庆教授,长春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音乐学院尹爱青教授等都是“情系东师”学术人生报告团成员;相关学院的院长、书记都主动联合学院其他教师做客本单位承办的“尔雅东师”传统文化论坛。骨干教师的积极参与和身体力行成了思想政治工作最鲜活的带动源。
张未是一名大四学生。一年来,他参加了多场报告会和论坛讲座。他说,现在每周都能看到各学院组织活动的海报。“无论是哪一个学院组织的活动,只要时间允许,我和同学都积极参与,能在即将毕业的时候,享受到这么丰盛的精神食粮,真是我们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