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近日报道,京城多家打工子弟图书馆、社区爱心图书馆的代表及多家资金基金会、公益组织代表齐聚一堂,讨论阻碍民间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据悉,全国目前共有民间图书馆300余座,它们大多分布在一些乡村或农村务工人员较集中的城市社区,由爱心人士自己开办,并免费为当地居民提供书籍阅读,但其中多数由于缺少资金支持,或无钱更新书籍,或无法正常运营,面临生存困境。
近些年来,为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信息需求,国家通过大力投资,积极发展了一大批公立图书馆。但由于各种原因,资源分布仍存在不平衡:图书馆的优势资源集中分布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分布于大城市,甚至集中分布于大城市文化资源基础较好的区。因而,对那些公共资源覆盖不到的地区及人群而言,民间图书馆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和特殊意义。办好民间图书馆,是目前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力量对公共服务的重要补充。从这个角度说,民间图书馆出现的办馆难、维续难的问题,应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民间图书馆维续难,一方面是由于资源不足——缺乏有保障的资金链、缺乏专业人员及技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资源利用效率低,正如一位打工子弟学校校长指出的那样:“图书馆的书不能用到实处,有的图书馆的书都是摞起来,积了一层厚厚的灰。”目前,民间图书馆的办馆模式大多雷同:在获得一笔启动资源后,由个人发起;受资源条件限制,服务覆盖局限于某一个小区域;运营往往依靠于发起人或其小团队的热情和爱心精神。这种“家庭作坊”式的办馆模式很脆弱,且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因此,目前困扰民间图书馆发展的问题,除了图书资源不够,还有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好资源,包括图书资源的使用以及图书馆人才的使用。对于前者,笔者认为最主要是需要打破目前民间图书馆“星星之火”的状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它们实现“燎原之势”,实现同一城市或同城中邻近社区民间图书馆的“资源联合”;对于后者,社会能做的是如何培养和发动图书馆专业人才,鼓励他们投入到志愿服务民间图书馆运作的事业中来,形成强大的支持民间图书馆运作的民间力量。
民间图书馆是我们建设服务型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市民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资金帮助民间图书馆改善运作条件,而图书馆自身也应积极改变运作模式,充分调动现有资源,优化办馆模式。只有将各方面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民间图书馆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更好地提高人们的文化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