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军区装备系统,某军械雷达修理所总工程师闫军的一双巧手,远近闻名——修理8种新型雷达,4种型号的自行火炮,10多种型号的油机,3种型号的微光、红外、激光等光电装备,一如庖丁解牛。他带领官兵进行的装备维修改革,使装备维修周期普遍缩短三分之一;是四总部评定的“全军装备维修保障先进个人”。
手到病除
一次实兵实装演习前夕,某部最先进的防空导弹出现故障,紧急求援。
这种新装备产生的故障,闫军也是第一次遇到。只见他围着装备转了一圈,很快看出门道。不到10分钟,故障排除,人人叫绝。
临危受命,“手到病除”,闫军做了不止一次。
2007年初,走上总工程师岗位的闫军,遇到军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装备保障比武活动,由他负责牵头雷达专业比武保障,任务是对5种雷达装备进行“故障归零”,规定时间为一个半月。工作一展开,他就发现这5种雷达中有4种是新型雷达,他带的队伍中,没有一个是对应4种新型雷达的型号专家。闫军办培训班,带出近百名骨干,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形成合力,对新装故障进行“归零”,形成4种新型雷达装备维修保障和教学培训能力。
不久前,沈阳军区某军械雷达修理所传来好消息:经过一年多锐意攻关,由闫军“领衔”担负的全军重大维修项目——某自行加榴炮武器系统资源保障建设,顺利通过验收考核,标志着该所已形成信息化装备维修保障能力。
攻坚克难
某新型炮瞄雷达,跟踪和测量目标方便快捷,被誉为“战神”的“千里眼”。但其故障率高,诊断定位困难。闫军决心破解这个难题。
立项,很快被总部批准;但破解过程,则异常艰难。由于所里没有这种雷达,且技术资料短缺,再加上一些厂家技术“封锁”,攻关曾4次“搁浅”。失败,并未让闫军气馁。经过3年多艰苦努力,“某型炮瞄雷达电视跟踪系统故障检测仪”研制成功。去年3月,这一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总部批准批量生产。
手持激光测距机用于观察和测量目标的距离,为射击提供准确数据,广泛应用于炮兵部队和侦察分队。由于其结构复杂、科技含量高,维修时只能千里迢迢运送到总部大修工厂修复。闫军心想:这要是打仗就麻烦了。一种等不起的危机感,令他决心解决手持激光测距机维修难问题。
没有任何可参考的技术资料,闫军和他的战友分头行动,找工厂、请专家,经过上百次探索,自主研发出两种型号手持激光测距机电路板故障检测仪,开发生产了成套手持激光测距机电路板,只需半个小时就能解决激光测距机故障,率先在全军形成手持激光测距机中小修保障能力。
去年6月,该所领受全军某重大装备系统保障资源配套建设任务。闫军作为技术总管,既要打先锋,又要善于组织技术用兵。在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闫军运用“十八般武艺”谋篇布局,到今年8月底,这项建设顺利通过总部验收。
担任总工程师近5年来,闫军让20余种新型武器和雷达装备形成维修保障能力,30余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心里有个“大算盘”
作为一个主战装备保障单位的总工程师,闫军深知除了自己要有技高一筹的本领外,还要培养构建稳定科学的人才“金字塔”。大家都说闫军心里有个“大算盘”,抓尖子人才“专攻培养”有招数。
善于借力。为加快培养出某新型自行榴弹炮装备维修人才,闫军多方打听,发现一位退休老专家值得“借”用。于是,他几次登门拜访,终于把这位老专家请到所里,半年多就为所里培养出对应专业人才40余名。
借槌敲钟。某坦克修理大队修理某型装甲车底盘经验丰富,人才济济。而所里中修的某型侦察车、某型指挥车底盘,与这型装甲车底盘通用。发现这个“秘密”后,闫军立即请某坦克修理大队技术支援,帮自己快速培养出底盘维修人才16名。
闫军要求自己始终走在装备保障转型的前列,为此先后自学《电路板设计软件》、《机械设计软件》等一系列电力电子技术理论书籍,记下学习笔记10多万字,实现技能与知识的双增长。
闫军还注重为部队培养人才,手把手地帮教部队官兵学习雷达维修技术,先后带出维修骨干40多名,其中6人被军区确定为“千人工程”培养对象,20余人被评为各类先进;取得科研成果40多项,有10多项被总部和军区推广。(刘文东 蹇天卓 严玉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