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治淮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随着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建成,由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控制枢纽和湖泊等防洪工程措施与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非工程措施共同组成的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基本形成,淮河流域总体防洪标准得到明显提高。
兴建加固水库
60年来,淮河流域共修建大中小型水库5700余座,总库容300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38座,总库容200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中型水库184座,总库容60亿立方米。为确保水库安全运行与效益发挥,有计划地进行水库复建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已完成板桥、石漫滩水库复建和列入全国一、二批规划的2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07年起对现有175座大中型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计划于2010年底全面完成。
扩大和整治淮河干流河道
采取加高加固堤防、退建束水堤段、清除阻水障碍、切滩疏浚河道、建设行蓄洪区等措施,增强了淮河干流上中游排洪能力。开挖茨淮新河和怀洪新河,分担淮河干流防洪压力。兴修加固淮北大堤等重要堤防及淮南、蚌埠等城市圈堤,大大提高了保护区防洪标准。建成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洪水调度、防控的手段和能力明显增强。在合理运用治淮行蓄洪区的情况下,淮河中游主要防洪保护区和重要城市防洪标准已达到100年一遇。
建设行蓄(滞)洪区
行蓄(滞)洪区是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内利用湖泊洼地已建成濛洼、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老王坡、泥河洼等蓄滞洪区和洪泽湖、南四湖、骆马湖等综合利用型湖泊工程16处,总库容359亿立方米,滞蓄洪库容263亿立方米。其中,淮河中游4个蓄洪区可滞蓄洪水63亿立方米,接近正阳关100年一遇洪水30天洪量的20%。沿淮河干流中游建有17处行洪区,如在设计条件下充分运用,可分泄河道设计流量的20%40%。
为缓解行蓄(滞)洪区启用与区内群众生产、生活的矛盾,保障区内群众安全,在行蓄(滞)洪区内兴建部分进退洪控制工程,建成庄台520万平方米、避洪楼18万平方米、保庄圩37处、撤退道路1600公里以及预警报警系统。根据国务院发布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对区内居民因蓄滞洪遭受的损失及时给予合理补偿,为保障行蓄(滞)洪区正常运用提供了条件。2003年、2007年淮河大水后,国家对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和滩区实施了“退人不退耕”式的居民迁建工程,累计安置49万人,使他们远离洪水威胁,过上安定的生活。
巩固和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
加高加固洪泽湖大堤,兴建加固三河闸等水利枢纽工程,以控泄淮河洪水;全面整治入江水道,扩大入江能力;开挖分淮入沂、苏北灌溉总渠,以分泄淮河洪水入海;2003年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结束了淮河长达800多年没有直接入海出路的历史,使洪泽湖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整治射阳港、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四条独流入海河道,提高里下河地区的防洪除涝防潮标准。
整治沂沭泗河水系
从“导沭整沂”和“导沂整沭”工程开始,开挖了新沭河、新沂河两条排洪入海河道,结束了沂沭泗河洪水遍地漫流的历史。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按规划实施了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部分工程。1991年以来,又进行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迄今,已建成南四湖二级坝水利枢纽、韩庄控制闸、刘家道口枢纽、大官庄枢纽等工程,使沂沭泗河中下游主要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沂沭河洪水可就近东调入海,南四湖洪水南下较为畅通。
兴建堤防、水闸及泵站
60年来,兴修加固各类堤防5万余公里,重要堤防1.1万公里,其中,淮北大堤、洪泽湖大堤、里运河大堤、南四湖湖西大堤、新沂河大堤、苏北灌溉总渠右堤等Ⅰ级堤防1716公里,保护区内约1.36亿亩耕地和1.22亿人口。建成各类水闸6600多座,提高了防洪除涝控制能力,为有效利用水资源创造了条件。建成大中小型电力抽水站5.5万处,总装机300多万千瓦。沿海地区建成近800公里海堤,保护面积2万平方公里、耕地1000余万亩、人口860余万。
治理跨省骨干支流
1991年以来,重点对黑茨河、包浍河、奎濉河、汾泉河、洪汝河、涡河、沙颍河等淮北跨省骨干支流河道以及焦岗湖、瓦埠湖、里下河湖洼易涝地区进行治理,提高骨干支流防洪、除涝标准,治理区除涝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沂沭泗河水系南四湖湖西地区,先后开挖疏浚了洙赵新河、东鱼河、复兴河等骨干排水河道。实施平原地区河道治理和配套工程建设,使流域内1亿亩易涝耕地的排水条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近2290万亩盐碱地已改良90%以上。
治理水土流失
截至2008年底,淮河流域累计治理山丘区水土流失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兴建梯田1800万亩、水土保持林草3750万亩(其中经济林约1350万亩)、塘堰坝130万座、谷坊28万座。初步建成了流域上游坡面径流调控、沟道蓄水拦沙等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林草覆盖率提高28%,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约1亿吨,增加涵蓄水能力20多亿立方米。
推进水利信息化
全流域已建有水文、地下水、墒情、雨量等监测站点5000余个,实现了水文信息自动监测、采集、传输。淮河防汛专用通信网已覆盖流域各省水利厅、重点水利工程及相关水管单位,实现了防汛信息传输、远程图像实时监控、视频会议等功能。流域水利部门已建成100余个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与全国水利信息网实现了互联互通。建成气象卫星云图、测雨雷达、台风信息、降水预报等信息系统,提高了降水预报精度。全流域初步建立了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及基础地理信息综合数据库;建立了基于经验模型、水文水力学模型,集数据库、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覆盖淮河流域重点防洪地区的洪水预报系统和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信息化建设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技术支撑,有力促进了流域水利现代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