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跨学科研究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提倡和推进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包括科技界和社科界在内的社会多方面的重要共识,但要把这种共识转化为行动上的高度自觉,需要进一步破除来自科研体制机制、组织管理和学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制约。推动“十二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应当倡导和树立跨学科的研究理念,自觉培育跨学科研究的意识、视野和情怀,鼓励和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以及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贯通,努力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本期刊发顾海良教授的文章,就如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实现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整合性研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国家社科基金明年准备重点支持一批跨学科研究的课题,这里也恳请广大专家学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英国学者C.P.斯诺提出了一个关于“科学文化”和“文学文化”的重要命题,即“斯诺命题”。所谓“斯诺命题”是指,由于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以及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在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方面经常处于互相对立的位置,不仅一直相互鄙视,而且还不屑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斯诺命题”的提出,表明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甚至在各自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由于种种原因总是各行其道,难以融合,并由此造成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的困境及问题难以解决。
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它们研究的对象无非就是自然、社会和人本身。在现实世界,自然、社会和人本身是一个整体,而在科学研究中,无论哪一门科学、哪一个学科,都只是对这一整体中的局部现象的研究。任何学科都存在研究对象的整体性与既定学科的局部性的矛盾。“斯诺命题”的意义,就在于把这个矛盾揭示出来了。对“斯诺命题”的破解,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有过诸多尝试,主要如西方一些国家中对科学、技术和社会(STS)的研究,也就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合为一体的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STS的研究又有了进一步拓展,不只是技术和科学的研究、人和社会结合的研究,而是把四者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研究。可以说,任何涉及当代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都要从科学和技术、人和社会密切结合中进行探索,也就是从自然界、人和社会发展整体性上加以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我们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融为一体时,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种种重大问题都不是某一两个具体学科的研究所能够解决的,而需要多个学科密切结合共同应对。这就需要我们大力推进跨学科研究,积极探索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路径及其条件。
对于跨学科研究,我们应当厘清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是跨学科研究的起点问题。即,究竟是以学科的研究为起点还是以问题的研究为起点?学科不断朝着深化和细化的方向发展,其系统性和稳定性越来越强,而问题的研究则是按照社会现实的要求设定,以问题本身的需要来组织不同学科的学者开展研究,具有极为广泛的学科的综合性。强调跨学科研究,就是要强调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问题研究是社会的需要,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方向和价值所在。第二是跨学科研究的过程形式问题。对于问题的研究来讲,首先要打破的就是人文社会科学怎么从学科个体研究的习惯转向团队研究的形式。在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过程中,特别需要关注如何顾及人文学科或者个体研究的特色,怎样对社会科学固有的团队特性设计更为合理的研究过程,扬学科的研究中个体研究和团队研究各自之长,避学科的研究中个体研究和团队研究之短。第三是研究者的个人禀赋问题。面对学科越来越细化、越来越细分的现实,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成为通晓科技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学者,也不可能成为通晓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学者,甚至连通晓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各学科的“全才”学者也已经不可能了。因此,我们倡导的跨学科研究,主要不是建立在单个学者个人禀赋的多学科基础上,而是以多个学者群体性禀赋的多学科和跨学科为基础。只有多个学科的研究者的结合,才能形成跨学科研究的知识基础。
基于上述认识,我国在制定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时,应结合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组织力量开展跨学科研究,努力探索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路径和形式,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库作用。
一是要营造有利于跨学科研究的政策环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跨学科研究的政策引导。在课题研究的指南方面,既要有学科研究的课题导向,也要有问题研究的课题导向,而且应该逐步形成以问题研究的课题导向为主导。在课题立项、评审中,要跨越学科的限制,突破学科分类的局限,将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更好地纳入相应分类体系,或设立专门类别的项目对跨学科研究进行资助。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交流、培训途径提升研究者的跨学科意识和多学科素养。
二是要推动建立适应跨学科研究的科研组织与管理形式。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形成兼容学科稳定性和团队研究多样性的科研组织体系。现有条件下,可以实行“双轨”的研究组织方式,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问题研究并行不悖。另外,无论学科的研究还是问题的研究,既要讲学术民主,更要讲学术自由。学术自由也有其内在规定性,比如,学术自由必须以宪法为基础、必须是通过自己的诚实研究,对自己探索真理结果的自由表达、必须是进行平等的学术讨论,等等。
三是要进一步改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体制与机制。其中包括对学术内涵的理解、学术的分类、学术评价的分层和分解等问题。首先是学术的内涵,它并不只是纯粹的论文和专著,而应该把它看成是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发展有意义的所有研究和探索结果,包括咨询报告、政策建议等等。应当加大对问题研究的应用型成果的鼓励和支持力度,引导广大学者从学科研究的理论体系的构建转向对问题研究的现实问题的解决。学术的分类,不应该等同于学科的分类,应该突破以学科为学术分类标准的做法,形成适合问题研究的、现代意义上的学术分类标准。关于学科评价的分层问题,对不同学科研究的内容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学术成果的评价应该分类和分级,至少应该区分学科的研究和问题的研究的不同评价标准。
四是要积极推进跨学科研究机构、跨学科团队的建设。跨学科研究机构是有效组织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形式。跨学科研究机构以重大问题或重要领域为主攻方向,以问题为中心组织研究所需的各方面力量,具有资源丰富、精力集中、运行高效等优点。然而,跨学科机构因其资源的独立和集中,也面临资金、人员、组织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因此,成功的大型跨学科研究机构一般由实力雄厚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组建,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重点扶持、资助和政策保障。跨学科团队常常与跨学科机构或跨学科课题密不可分,跨学科团队如要稳定持续发展,同样需要国家部门的大力扶持和培育。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主管部门可以设立专门基金,直接遴选和组建跨学科团队,也可以通过跨学科机构、重大跨学科课题的形式进行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