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9日 星期四

    舞台奢华风当止!

    作者:本报记者 苏丽萍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9日 05版)

        近日,山西一台反映乡村母亲的戏曲剧作进京演出,仅服装、布景就拉了整整四卡车,而且这在业内还不算是大制作——在影视大片大行其道之时,我们的舞台剧创作也进入了豪华的大制作时代,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投资,尤其是国家大剧院花费2000万元的京剧大制作令人咋舌。喜爱戏剧戏曲的观众们,已经并将继续迎来越来越多的“奢华”作品。

        对此,戏剧圈内争议纷纷,有人认为这是现代科技带来的一大进步,也是商业戏剧的需要;但更多人则忧虑,如此烧钱致使舞台成了新技术的展示区,科技手段湮没了演员的表演,更有人担心奢华演出带来的高成本最终会变成高票价,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豪华包装掩饰文本苍白

        当前的戏剧舞台,不论是歌剧、舞剧,还是戏曲、话剧等,许多舞台制作都在努力求大,追求形式的奢华。

        毋庸讳言,从老戏的一桌二椅到如今的满台生辉,我国的戏剧舞台的确比过去好看多了,尤其是现代声光电的运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过犹不及,当下许多剧目讲究场面要大,演员要多,音响要重,灯光眼花缭乱。舞美要豪华,服装要华丽,道具要多,当然投资也要大……仿佛不如此,不足以显示主创人员的大手笔和剧目的厚重感。 

        然而,很多剧目豪华包装并不能掩饰文本的苍白和剧情的贫乏。有的剧作剧情发展落入俗套,人物单薄,剧情及人物性格发展不能自圆其说,甚至漏洞百出。

        北京市剧协秘书长杨乾武说,艺术应该讲究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可现在不管内容是否需要,创作者都喜欢在舞台上营造视觉“冲击”效果:盖房子,盖宫殿;转台、高台阶将舞台填得满满的;还有的把汽车、摩托车开上台,把活马拉上台,甚至把“坦克”开上台;至于一次涌上几十个演员,十多道甚至几十道光柱光芒四射,更是家常便饭。乍一看,舞台很热闹,有气势,可是看完之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多。 

        北京人艺著名导演林兆华说,舞台美术应该是剧本核心释放的东西,要准确表达戏的内涵才有力度。不是说写实不好,有品位的豪华当然也可以,但钱要花得是地方,不根据剧情需要一味求大、求豪华,让人感觉不大对味。曾经有一出戏,据说舞台上的盆景都是从某某园林弄来的,还有的戏,将舞台上放置的桌椅全部换成昂贵的古董,不知道看戏到底是看什么。仅仅豪华但缺乏内涵,是没有生命、没有冲击力的。

    技术展示湮没演员表演

        台上几步路,跨越千百年。一队兵暗示千军万马,几面旗比拟浩荡战场。舞台艺术尤其是中国戏曲,讲究的是写意性、虚拟性,强调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以往的戏曲舞台上多设置一桌二椅,也是要给演员留下充分的表演空间。演员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牵引观众。哪怕是一个跟头后的脚底跷起,也是展示足尖功夫。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曾讲过一个例子:有人问京剧武生泰斗盖叫天,为什么他演戏时不挂布景?盖叫天说,景全在我身上。叶少兰解释说,通过盖叫天的表演,人们就能看到山水风雪,通过他的眼神,人们能看到风有多大、浪有多高。而这些如果用实景表现,则韵味全无,就表现不出戏剧艺术的空灵之美和独特魅力。京剧大师梅兰芳、程砚秋等都曾强调过舞台艺术不能乱用布景,否则演员的表演就成了陪衬。 

        如今,京剧舞台布景堆砌越来越多,几乎占满了全部舞台,没有给演员施展功夫的空间。天津京剧院院长王平说,当下的京剧舞台呈现过于写实,剧中的环境都依靠布景体现,这导致演员的表演受到限制,戏曲的审美趣味变淡,“尤其是京剧现代戏,整个就是话剧加唱,把传统的东西都丢掉了。”京剧名丑张春华则认为,如今舞台上的灯光变来变去太刺眼,而且太写实,弄得台上漆黑一团,后排的观众根本看不清演员脸上的表情。照这样理解,京剧《三岔口》中的摸黑打斗就得真的是在黑暗中进行了,这完全违背了京剧的表演规律。

        利用科技手段增强舞台观赏性无可非议,但过多过滥则会喧宾夺主。比如国家大剧院的那部大制作,全新制作的180套服装、金碧辉煌的盛景、长枪冷箭的恢弘场面,这些都是花钱的活儿。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认为,拿这部戏来说,包括古代建筑高大的廊柱瞬间移动10余米、半分钟内庞大的战船登场亮相等,舞台上变化多端的景物,令人有魔术般的“变形金刚”之叹。但京剧的本体艺术,演员的唱念做打功夫,全都忽略了。难道观众看京剧,就是看这些科技展示?

    盲目跟风助长奢华之风

        舞台艺术之所以“大”风渐长,甚至日益流行,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有的是想掩盖剧本不强、演员表演较弱的不足;有的是想以大制作拿奖,作为政绩工程;有的是盲目跟风,互相攀比;有的是哗众取宠,花着别人的钱自己找感觉。其实大制作的负面影响非常醒目:提高了成本,使演员的表演退化,误导了观众的欣赏趣味,易导致创作人员过多关注戏剧本体之外,更容易造成以形式掩盖内容的缺陷。戏剧评论家曲润海指出,一出戏的关键是剧本,最终能留下的是剧本,能成名的是演员,肯定不是舞台制作。不在关键处下功夫,单纯在形式上做“大”,是没有把握住艺术的精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舞台制作根据内容需要和观众的欣赏习惯,大一些、气派一些、讲究一些未尝不可。但现在的制作求大已成了一种风气,成了一种时尚,这就没有必要。而且一些作品投入巨资制作出来,但演不了几场,甚至只演一场,就偃旗息鼓,束之高阁;有的不发达地区的院团为追赶时尚,盲目跟风,把本已十分紧张的资金耗费在不必要的舞台制作上,这是极大的浪费。北京人艺一级舞美易立明说,现在很多舞美设计像是搞装修,不顾实际追求豪华。其实舞台制作并不是非大不可,当大则大,需小则小。无论如何不能将“大”作为艺术追求,不能以形式湮没内容,更不能让“大”成风,成为时尚,让崇尚奢华之风越刮越猛。 

        据圈内人披露,现在有些演出号称大投资、大制作,实际上真正花在演出本身的费用只不过占60%,其余40%都以各种回扣的形式被人分走了。比如剧组请来一个导演,导演就会指定必须聘用某人做该演出的舞美设计。而舞美设计会把自己设计费的一半甚至全部都返给导演,他自己则从制作费用中赚钱。还有些著名的舞美设计,找一堆在校学生给他义务打工。有些演出其实不用花那么多钱,比如有个戏有下雪的场面,明明可以用人工操作的雪袋,但非要采用电动的,结果制作费用轻易就超过100万元。

        有些剧组还会把宣传交给外面公司来做,这样层层下来,制作费就高了很多。现在剧场的场租也非常高,他们包赚不赔,演出方只好把票房的压力转移到观众身上,票价随之水涨船高。

        现代舞台剧应是戏剧艺术本体与舞台科技含量的完美结合,而不应一味追求大制作,更不能本末倒置。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指出,高新科技在强化演艺产品的视听效果之时,其实也在弱化演艺受众的视听能力。在高新科技对舞台演艺的异向切入中,机械舞台要求拓展新的行动设计,数控灯具要求拓展新的造型理念,LED视屏更是要求拓展新的演剧意识……对于切入舞台演艺的科技装备是视为“支撑”还是视为“搅和”,对于既定的演艺本体是“守望”还是“展望”,是事关舞台演艺“生存还是毁灭”的时代抉择,也是舞台演艺必须迎接的挑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