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4日 星期六

    世事评说

    要认同,不要怜悯

    ——写在国际残疾人日之际

    作者:本报记者 汪嘉波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4日 05版)

        12月3日,世界迎来了第19个国际残疾人日。为了庆祝这个全球残疾人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世界各地都在举办旨在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的各类活动。从规模巨大的慈善义演到只有数十人参加的社区联欢,从摆放在街头巷尾的“助残咨询办公桌”到举办“国家级残疾人运动会”,从政府高官、社会名流关爱残疾人的呼吁到媒体对残疾人问题广泛深入的报道和讨论——整个世界将目光投向残疾人群体,并愿意倾听他们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强烈呼声。

        什么是残疾人的心声?“平等,就在此时此地!”——国际残疾人日今年倡导的这个口号听起来有些“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实质上却能真实而又深刻地表达全球残疾人的心境。

        我们从日本善待残疾人的经验中可以窥视到,世界各国、各民族、各阶层人士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关心残疾人,全球残疾人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地位也的确正在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提升,然而,即使是在日本,残疾人士也未必能够真正可以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与非残疾人一起享受平等。不必说,在不少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残疾人的生活状况至今仍然相当严峻。我们必需承认,要彻底改变残疾人在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地位,使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真正享受到社会一分子应当享受到的平等,并能全身心地融入社会生活每个层面和每个部分,这恐怕还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英国一项由残疾人慈善组织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十分之九的英国人从未有过邀请残疾人士到家里做客的经历。虽然社会大力倡导平等对待残疾人,然而事实上,很少有人真正与残疾人士进行“朋友间的社交活动”。残疾人士渴望被理解被接纳的意愿常常被忽视或者干脆被误读,这无疑意味着残疾人的权利即使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也未能得到充分的承认。西方媒体承认,就目前情况来看,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有必要对残疾人的援助工作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估。此外,国际舆论证实,即使是在发达国家,残疾人士的失业率也要远远高出正常人。残疾人在多数人眼中仍然会与“受限制”、“低成效”等概念纠缠在一起,他们在社会和家庭中也常常被视为负担和包袱。

        我们该怎样去关爱残疾人?人们可以从世界各国众多公共基础设施上看到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在西欧发达国家,公交车门安装了方便轮椅自由进出的自动伸缩架板,地铁站设置了残疾人特殊通道;在美国,学校为聋哑学生配备了哑语翻译,教室和校车要保障残疾人轮椅畅行;在日本,随处可见方便残疾人的盲道、坡道、扶手。公共场所多半设有残疾人专用卫生间、专用电梯,而且电梯的按钮还刻上了盲文。所有这些无障碍设施无疑表达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和尊重,它们要比大厦的高度和广场的宽度更能衡量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但是,仅仅有了眼前这些漂亮可爱、赏心悦目的无障碍设施就够了吗?

        它们真的可以完整地诠释残疾人享受社会平等和融入社会的程度?

        从法律层面上去关心和支持残疾人是发展全球残疾人事业的正确路径。客观而言,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在法国,企业必须依照相应的法律雇佣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在美国,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被规定有义务帮助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在日本,教育助残制度是一项法律规定,各地政府须设立面向残疾人的“特别支援学校”,普通中小学则须设立“特别支援班级”;在加拿大,政府实施“残疾人社会保险长期储蓄计划”,近来又加大了对残疾学生提供助学金的力度。支持和帮助残疾人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企业不必搞带有广告宣传目的及很可能对残疾人造成心理伤害的“公益招聘”,而是依法而行,切实有效地落实有关残疾人就业的法律规定。五花八门的“爱心助残”活动固然会让残疾人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但更可能伤害残疾人作为人的自尊。助残不能只靠良心发现,而应当被看成是政府的职责、社会的义务、公民的责任。日本的经验表明,残疾人事业支出要在政府财政中占有相当份额,从而有效保障助残计划的实施,让残疾人充分享受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

        认同,而非怜悯——这是一切助残活动的根本。残疾只是残疾人与非残疾人的“区别”,是人类多样性的元素之一,如同民族、肤色和文化一样,应该得到正确的对待和尊重。残疾人并不仅仅是需要帮助的弱者,他们首先是人,是公民,一切非残疾人所享有的权利,他们都该享有,而那些漂亮的无障碍设施本该是这一思想的延伸,如果残疾人愿意,他们甚至可以不必对这些设施表达感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