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学成才的画家,作品曾入选中国画百年大展、全国首届中国画展、全国首届山水画展、四次全国美展……他几乎参加过所有的全国重要美展并拿过10多次金银铜和优秀奖。这是个奇迹,创造奇迹的人叫张复兴。
张复兴温文尔雅,笑容可掬。一段寒暄便聊起了他的学画经历。张复兴1946年出生在山西汾阳农村,他在上小学时就喜欢涂涂画画,天资聪颖,没有老师启蒙,而是天性使然。他随父来到天津上中学和技校,期间开始临摹学习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等现代画家作品,逐渐涉及古人绘画。宋画的严谨、元画的恬淡,王蒙、石涛的精妙笔墨、黄公望的散淡天真让张复兴倾慕不已,从中领悟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真谛。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绘画,他“有选择地借鉴传统,师法传统但不追求古意,敬仰前贤却不迷信成法,并时刻告诫自己要贴近现实生活,注意与古人拉开距离。”
张复兴从技校毕业后,分配到桂林一家工厂做了工人。为了能有更多时间画画,他选择了一份对健康不利却有较多业余时间的工作。他几乎借阅过桂林图书馆的所有画册,边看边作笔记,同时,他开始尝试山水画创作。“桂北的山水太美了”,满眼的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景象激发了张复兴的创作灵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以造化为师,把自己对传统绘画的理解和景物反复对照,将内心感悟与笔墨精神结合,逐渐找到了表达自己情感的载体。每次写生总会得到一种心灵的寄托和慰藉。1985年,他调入桂八市画院,成了一名专职画家,谈到当时的状态,他说,那时真是“心无旁骜,魂牵梦萦,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画画了。”
“我不喜欢张牙舞爪的画,不会去刻意营造视觉的震撼。”张复兴以恬淡、平和的寻常人心态,成就了自己的山水面貌,创造了一种以线来表现“寻常家山”意象的笔墨图式,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领域。在他早期的作品《清漓人家》、《新绿满川》、《绿谷晨晖》中,便显现出其清雅、质朴的画风。
1992年,张复兴调入桂林画院,此后担任过桂林画院院长、广西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期间代表作有《侗乡秋高》、《苗乡春融》、《一溪寒水出秋山》、《家在水云乡》、《葳蕤家山》等,在这些画作里找不到奇峰怪石,险山恶水,而是耐人寻味、充满温情、可居可游、诗意盎然的家园。其笔下的山石沟崖、溪流瀑布、草木烟云、村寨茅屋,斑斑点点、高低错落,恰似乐谱中跳动的音符,优美的节奏与旋律奏出一曲曲动人心弦的“寻常家山”之歌。
他擅于以线架构画面,有时会与水墨晕染混用,使表现语言更为丰富多变。构图满而不板,笔线纵横且富于变化,情景交融、丰润华滋。画面源自桂北山川却找不到实景,这是画家由生活中的感悟提炼出来的艺术之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正是“寻常家山”的感人之处。
经过数十年的艺术探索,张复兴体会到,一个画家应“有选择地借鉴传统,适度观照生活,纯化艺术语言并融入现代意识,逐步营造自我境界。”
在张复兴画室的一面墙上悬挂着一幅未完成的2米高6米宽的山水画,我非常喜欢。画面的前景是一排笔直而挺拔的松树,错落有致,横贯画面,极具韵律之美。我想象着画作完成后的效果,这肯定又是张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