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哈尔滨12月2日电 记者朱伟光、特约记者张士英今天从哈尔滨医科大学了解到,该校杨宝峰院士率领的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心房颤动发生的新机制,即微小核苷酸—328调控了心房颤动的发生。不久前,此研究成果在国际心血管领域权威杂志《循环》上发表。
据哈尔滨医科大学吕延杰教授介绍,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和非器质性心脏病,能够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血栓脱落、心力衰竭、中风、猝死等。
杨宝峰院士及其科研团队经过研究,率先发现心房颤动的患者微小核苷酸-328显著升高,且升高程度与发病程度密切相关。该研究团队通过大量离体、在体动物实验,最终确定微小核苷酸-328为心房颤动发生的关键调控分子,这是国内外首次从微小核苷酸领域分子水平上解读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成为了一个可以治疗房颤的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