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黄山 探索发展新模式

    作者:本报记者 李陈续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25日 01版)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拥有举世闻名的黄山风光,积淀着宏博富丽的徽州文化,安徽黄山市是难得的风景胜地,文化宝库。

        “保护好大自然与老祖宗的遗产,我们责无旁贷。”黄山市市长宋国权介绍,在“十一五”持续努力的基础上,面向“十二五”,黄山正谋求科学发展观,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让保护成为发展的动力源。

    保护:最大的优势

        走进黄山市,人们会发现无处不在的“保护”标签——大到一片区域、一座村落,小到一栋民居、一棵古树。黄山人幽默地说:“保护,是我们小时候最早记住的词汇之一。”

        黄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又是世界地质公园,黟县的西递·宏村,则是全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第一处民居。在黄山市的辖区范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等“国字号”共有9大类共114项。在黄山景区,一棵松树、一片草甸、一块岩石,都可能是“保护对象”;而在古村落居住的村民,哪怕是动一块砖、挖一锹土,也不能任意所为。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黄山全市地面历史遗存13000多处,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项。去年着手组织实施的“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在全市889个行政村、3500个自然村中,需要重点保护的古村落是103个,古民居是1065幢。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黄山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7.4%,所辖四县三区中有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县),参天的群峰,屏列的山丘,交错的岭谷、回环的溪水……都需要精心的保护。

        “惟有珍贵,才需要保护,保护是我们最大的优势。”黄山人不无自豪。

    保护:转型的起点

        守着“金饭碗”,未必吃得香——肩负着保护自然生态、文化遗产双重重任的黄山,必须在保护禀赋优越的资源和加快富民强市步伐的“矛盾”中,找出真正双赢的破解之道。

        “转型!”宋国权介绍,黄山建市以来,按照邓小平同志“黄山谈话”的要求,一直把主要着力点放在发展旅游上,旅游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走出“保护制约开发,开发冲击保护”的怪圈,必须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基础上,创新发展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实现富民强市的新飞跃。

        《黄山市加快服务业发展意见》、《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实施意见》、《建设文化繁荣先行区实施意见》、《建设生态文明展示区实施意见》……黄山市立足于保护发展并重的转型发展,在政府主导、社会联动的宏观格局中启动。为了充分体现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黄山市每年安排专款,设立了旅游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以及服务业重大项目推进奖励资金。

        “要让游客看完景点,还能留下来。”针对过去旅游业多限于“一次消费”的瓶颈,黄山重点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五年时间,全市以旅游为主体的服务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700亿元,完善的配套设施、档次齐全的休闲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延长旅游的产业链,“二次消费”、“三次消费”,彰显了现代服务业的增值效应。 

        营销网络化、景区数字化、线路个性化……创新发展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现代服务业的努力,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小试牛刀”——5月1日世博园开园以来,黄山市累计接待世博游客352.26万人次,相当于上海世博园同期接待游客总量的7.44%。

    保护:创新的动力

        黄山旅游暨徽文化节、国际登山节、国际山地车节、黄山论剑……在黄山市,旅游节庆月月有活动、季季都精彩。众多的节庆,是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探索的一个缩影——精明的黄山人发现,节庆不仅可以吸引游客,还是效果最好的“广告”。

        来自北京的李进,是一名摄影发烧友,几乎一年四季都会来一趟黄山。吸引他的不仅是绮丽的景色和迷人神韵,还有黄山旅游周到的“揽客”之道。在黄山,仅是针对摄影爱好者的旅游安排,不仅有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农家生活、文化体验等不同类型的“百佳摄影点”,还专门编排了“春到徽州”油菜花、“徽风古韵”古村落等9条摄影专线。

        粉墙黛瓦、重檐飞角的徽派建筑里,简朴而近于原始的设施带着几分洋味,金发碧眼的外国朋友悠闲地品味着洋酒……黄山人把古村落、古民居保护与满足国外游客需求结合起来,在严格保护前提下,开设了20家特色乡村酒店,“猪栏酒吧”在国外游客中的知名度,几乎不亚于那些著名景点。

        环黄山乡村旅游圈、沿新安江乡村旅游带、古徽州乡村旅游片3个功能板块的乡村旅游区;景观依托型、农事参与型、文化体验型、休闲度假型4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艺术家画廊、摄影写生基地、影视基地——一个个在传统旅游基础上、保护和利用相辅相成的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新业态,如雨后春笋悄然破土,茁壮成长。

        旅游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例达23.16%,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6.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2%……黄山市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的探索,足音铿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