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提倡小诗

    作者:吴欢章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25日 12版)

        小诗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品种。在我国,小诗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从诗经、汉魏乐府中的短歌到唐宋以来的绝句、词曲中的上令以至民歌,小诗可说是绵延不绝的艺术长河。在现代中国,这种艺术传统依然得到赓续。自“五四”新诗运动伊始,广大著名诗人和无名作者都曾致力于小诗创作,他们取法民族艺术,借鉴异域新知,让小诗为表现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发挥了独特的艺术功能。

    提倡小诗有其必要性

        小诗历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无论古代抑或现代,那些口耳相传、不胫而走的诗歌大多是小诗。这个艺术现象提示我们: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审美经验和艺术爱好,让小诗在现代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要认真梳理我国小诗的历史传统,总结我国小诗尤其是现代小诗的艺术经验,以促进小诗创作的发展和繁荣。我们也要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让人民群众得以共享我国小诗尤其是现代小诗的艺术成果,丰富他们的阅读生活和拓展他们的精神空间。为回应这种社会需求,近年来海内外出现了不少我国现代小诗的选本。虽然它们各有优胜之处,但有些侧重于某个视角或某个专题,有些着意于某个时段或某个地域,从一斑而窥全豹的要求来看,则略显不足。我不揣浅陋,试图在浏览“五四”以来新诗的基础上,并学习和参照已有各种选本的长处,搞出一个略为完备的稍能管窥我国现代小诗艺术流程的选本。即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诗萃》,就是这方面尝试的一个成果。

        如何界定小诗的范围,当下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一至四行”说,有“二五十行”说,有“一至十六行”说,有“一至十三行”说,有“一至十五行”说,也有“十行”说、“八行”说,更有主张不看行数而看字数的“一百字为小诗极限”说。各种说法,都有自己的根据和理由。我的意见是,现代社会生活和现代人思想感情远比古代复杂,现代汉语比古代汉语也复杂得多,例如意义表达单位和双音词、多音词的增多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所以现代小诗应比古代小诗略长,尽管它必须仍然简短,但应有一定的弹性幅度,不能过于固定化。考虑到现代小诗的实际创作状况,我觉得小诗应以十二行以下为宜,也就是一首律诗如一首绝句的长度。以十二行为上限,也就和“五四”以来的新诗中最多的四行一节、四节十六行的半格律体短诗区分开来。

        我觉得提倡小诗,在今天有其必要性。

        第一,小诗短小精练。诗之为诗,在于精练,这是诗的文体要求,也是诗的文体特长。小诗最能显示诗的特质。当今某些新诗为人所诟病,其一就是言多意少,散漫见冗长。提倡小诗可以针砭时弊收到纠偏校正之效。小诗同各种诗体相比较而存在,读者取舍,人心向背,会促使诗人反省,努力于各种诗体向精练化发展。

        第二,小诗易记能诵。新诗不易被记忆背诵,向来引人遗憾。小诗惟简短,故易记忆,再加声调抑扬铿锵,就使人乐于背诵。诗是与读者互动创造的艺术,它越能调动读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则越能扩大审美的效应。诗被读者忆诵的过程,也就是诗境愈益拓展的过程,诗意逐渐深入人心的过程。小诗易记能诵,可以把传播功能达到最大化。

        第三,小诗省时高效。当今社会,事务繁杂,生活节奏加快,阅读时间有限。小诗随时可读,随处可读。忙碌之余,随手展卷,清风徐来,暗香袭人,可以缓解生活压力,抚慰浮躁情绪,收醒目清心之效。此所以读者爱读小诗之故,也是我们希望诗人多创作优秀小诗的理由。

    小诗须处理好创作中的几对矛盾关系

        小和大。小诗是小的,这不仅指它的形式是短小的,包括它表现的题材也必须是小的。小诗不能贪大求全,它只能表现社会的某个角落或某个细部,只能表现人生的某个片段或某个瞬间,只能表现心灵的某个波澜或某个涟漪。小诗对生活不能“全景”式的摄取,只能作“特写”式的呈现。然而小诗又是即小见大的。它必须由“这一个”场景,“这一个”情境,诱发读者联想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体悟出更高远的人生境界。此即所谓“一花一世界,一瓣一如来”。在小诗里,小和大应该是交融在一起的,关键是这“小”能否储藏着更多的社会信息,能否牵动着更多的心灵。

        独特性和普泛性。小诗的艺术个性分外鲜明。它的艺术表现应是独一无二的,从选材、构思、形象、意境到语言都须是别出心裁。另辟蹊径的。所谓独特,就是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一切表现都是出人意料从而令人刮目相看。陌生化,应该是小诗创作的一个重要艺术准则。不过独特不是怪异,不是晦涩,不是使读者如坠五里雾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它独出机杼创造的应是熟悉的陌生人,读者通过那别致的艺术表现依然能辨其脉络,识其本相。独树一帜和平易近人,在小诗中不应是对立而是统一的。

        审美和审智。诗以美感人。小诗的构思、形象、意境、语言都应是美的。重要的是,小诗须有一种美的情思贯串于其中。美的情思是感情和思想的交融,是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美的情思是生活现象的发掘,生活底蕴的提炼,人生哲理的体悟。总起来说,情思是生活智慧的一种表现。智慧也是美,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美,倘其与艺术形象的美达到水乳交融,小诗对读者便具有多得的艺术功效。我偏爱那些富含睿智或表现机智的小诗,它们往往使读者对社会人生有豁然开朗的了悟,特别具有扣击心灵的艺术力量。当然,睿智不能脱离形象干巴巴地说教,审智和审美应该不着痕迹地统一起来,否则那就不是小诗而成为格言了。

        完成和未完成。小诗对于作者来说,是完成的艺术。小诗须有艺术的完整性,成为一个自足的艺术世界。所谓艺术的完整性并不是须眉不遗,面面俱到,而是能充分表现作者的某一创作意图。小诗从作者和读者的互动关系来说,又是未完成的艺术。它须要举一反三,牵一发而动全身,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充分调动读者在阅读中的主动创造性,共同来完成作者的创作意图以至延伸、深化小诗的艺术境界。完成而又未完成,这是小诗创作必须具备的艺术观念,是充分发挥小诗的艺术张力和艺术辐射力的前提。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