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

    出版业有哪些滞后现象

    ——转变出版业发展方式再议

    齐 峰 《 光明日报 》( 2010年11月12日   07 版)

        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前景看好。但应看到出版繁荣的背后,资源粗放经营、产业结构失衡和发展方式滞后现象严重,我们应高度重视,大力整治。

    一、资源粗放经营

        1.出版资源条块分割、低效率开发。出版单位长期以来的区域性特性,使得进入市场经济后的出版企业呈现分散、弱、小、专业化程度不强、低水平重复等弊端;而几十年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仍然制约着集团资源的有效整合,集团规模的扩大还仍然停留在低水平的数量累加层面上,原先的初级联合的特征和粗放经营的色彩并未完全褪去。同时,多年来过分强调图书的特殊性和行业的特殊性,成为我国出版单位左右逢源的护身符,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出版单位在喊着冲出“围城”的口号时,往往却在实践中从既得者利益考虑,唯恐失去自己的地盘,失去自己的地域“霸主”地位。

        一个显在的事例是当前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物流建设热”。有行业人士指出,如果出版物信息交换标准的统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地方性物流的纷纷上马,将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也给物流配送现代化带来巨大障碍。地域性、条块性状况,使出版业难以在短期内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综合开发和多次利用,资源的封闭现象较为突出,与大出版、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与低消耗、高效益、节约型的绿色发展战略要求,相去甚远。

        2.科学技术落后,专业人才缺乏。出版业历来是以技术进步为发展引擎的。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可回收纸近乎完美,环保的大豆油墨已在欧美日韩等地普及。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阿歇特出版集团、沃克图书出版集团、迪士尼全球出版集团等国际大型出版社早些年已开始致力于出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1世纪初,我国签署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实行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发展的态势,虽然“绿色出版”已被纳入战略,但实际操作力度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对于绿色出版,出版单位仍在成本核算、技术投入和市场地位上顾虑重重,绝大多数出版单位仍习惯于旧业态的生产方式。

        与此同时,出版业人才质量与数量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才结构面临诸多缺陷:一是缺少大师级的作者和出版家;二是缺少既懂得出版专业知识,又懂得经营管理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三是缺少掌握数字出版工程技术的专业性人才;四是缺少懂得出版生产规律和资本市场运作的金融人才。而相对专业人才的缺乏,人才竞争的形势更加严峻:由于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上的局限,外商在进入我国出版业时势必会在当地物色代理人,很多国外企业在香港举办中国经纪人训练班就是在为抢摊登陆做准备。

        3.创新能力欠缺,无效出版现象突出。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前景看好。但在出版繁荣的背后,创新能力不足,“无效出版”严重;出版品种效益不高,同质化现象、跟风炒作现象突出:一方面为哄抢市场盲目上品种,致使选题重复率高,对培育长期市场缺乏耐心,众多品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大量没有文化价值的出版物充斥市场,尤其是近两届推荐评选“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每届都有板块空缺。另一方面一些专精特品种无法进入流通渠道,而大量图书积压库房,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出版社转企改制后,做强做大成为各出版单位的共识,追求规模效益成为企业的冲动,图书品种的过快增加就出现了供大于求和单品种效益下降的局面。2009年出版单位普遍感到下游销售商对新书品种的冷漠,很多单位都被通知不得全品种主发。“无效出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链条,大量消耗着出版业的资源、资金、人才和技术。

    二、产业结构失衡

        我国出版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结构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当下的出版产业形态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仍存在许多矛盾。

        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失衡。从宏观上讲,我国出版业的整体实力还不是很强,优秀出版产品的数量还不是很丰富,出版产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还不是很到位。2009年我国的图书产品突破30万种大关,品种规模在全球年出版品种占有相当的比重。但是除了码洋在勉强维持或略有增长以外,其他几项出版指标如总印数、单册平均印数、人均购书册数、回款率、库存率等都呈非良性状态。近几年,出版业人所共知的重复出版、跟风炒作、上架困难、退货率高、回款延期、盗版盗印、市场混乱、滞胀、泡沫等弊端,以及业内已经存在的重经济、轻文化,重策划、轻加工,重数量、轻质量,重码洋、轻效益等现象,体现着出版业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较为突出的矛盾。较快的发展速度,并不与产业优势、特色、成长性和后发力量成正比,更不意味着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主业发展与多元经营失重。当前,进行业态创新和多元化经营成为当前出版业快速发展的一种扩张模式,所谓优势互补和差异化经营是其最直接的理论依据。毫无疑义,多元经营是一种扩展主业、补充主业、延伸主业的发展思路,而不是背离主业甚至损伤主业的做法。但由于书业利润的日趋变薄,书业为主导的理念往往会在利益面前失去坚守,从而使一些出版企业的主导业务渐失市场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市场发育不健全,地区市场发育不平衡。出版买方市场的提前形成,让原有的市场营销体系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而旧有体制痼疾造成的中国出版业图书品种、退货率翻倍上升的难题更让出版单位雪上加霜。(1)介入式市场膨胀。拿保健类图书来说,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好意思说自己买过“从头到脚”,更忌讳说自己读过《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消费者心里的伤害无疑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上的伤害,而读者心灵的伤害给出版带来的损失则是无法估量的。虽然过度营销拉动了读者的冲动消费,带来了畅销书的片刻繁荣,但出版业却为此透支了信誉,导致出版市场的培育愈加艰难。(2)主导式价格失范。为了库存消肿,降价处理积压图书本属正常的经营之道。然而特价书中却不乏新书、常销书,经常出现同一本书按定价零售的同时,特价柜台已打出2-3折的牌子。

    三、发展方式滞后

        进入21世纪,我国出版GDP每年呈现出较为强劲的上升势头。有经济人士分析指出,GDP总量中,近年来呈高调趋势的出版基本建设占有相当比重。但从总体上看,出版业的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资金投入和相对稳定的垄断资源,科学技术和内容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这说明,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方式还很滞后,转变出版业发展方式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紧迫。

        (作者为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