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08日 星期一

    苹果和橘子的故事

    本报记者 付志刚 《 光明日报 》( 2010年11月08日   08 版)

        “世界中国学论坛”作为发表中国学研究成果的高端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汇聚了海内外的权威学者、大腕名家。在短短两天的时间里,大家围绕“和合共生”这个主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论坛今天闭幕了,但有一些睿智的话语至今萦绕耳边,发人深思。

        11月6日,美国亚洲协会名誉会长卜励德在全体大会上作题为《中国和美国:和合共生》的发言。发言快要结束时,他突然在发言席上把手中的苹果牌电脑举了起来,说“要向大家推荐一下IPAD”。正当大家摸不着头脑时,他顿了顿接着说:“这个精致的玩艺儿设计于美国,生产于中国。这正是中美和合共生的一个范例。”大家这才明白过来,全场顿时爆出热烈的掌声。和则两立,斗则两败。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对于中美两个大国如此,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也都是一样。特别是当今世界面临气候问题、能源危机、自然灾害、粮食安全等人类共同的挑战,单靠某个或某些国家是不可能的,更需要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去面对。从这个意义上,和合共生,是中国融入世界之道;同样,和合共生,也是构建和谐世界之道。这就是这款小小的苹果机所反映的大道理。

        新加坡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在其关于中国学研究的发言中反复引用这样一个比喻:“看着苹果(西方)来认识橘子(中国)”是西方学者的一个普遍趋势。用西方的概念和理论来分析中国,往往产生一种“看着苹果(西方)来论述橘子(中国)”的局面。结果往往是,西方学者在对中国研究过程中,批评(或者赞扬)多于解释,只问“为什么”,而不问“是什么”。或者削足适履,或者盲人摸象。荒唐的是,有的中国学者在这方面问题似乎更为严重。不是用苹果(西方)来批评橘子(中国),就是把苹果皮贴到了橘子上。通过使用这个比喻,他呼吁中国学者抛弃现存西方的概念和理论,返回原点,使用社会科学的方法重新观察中国现象。其实,不光中国学的研究如此,在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的过程中,在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里,我们也要真正搞清楚自己是什么,自己需要什么,而不应盲目迷信西方,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埃及驻中国前大使默罕默德·贾拉尔上台发言时已近中午。他上来就“抱怨”说:“我来自埃及。埃及既是一个非洲国家,也是一个阿拉伯国家。非洲有53个国家,阿拉伯世界有22个国家。作为会场里唯一的非洲和阿拉伯代表,我代表75个国家。因此,我应该有2个小时的发言时间才是。但考虑到大家的肚子问题,我还是控制在6分钟吧。”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但同时,却反映了中国学研究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现在是改变的时候了。当然,从更深层次讲,需要改变的恐怕不只是中国学研究发展的不平衡,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改变的是全球发展的不平衡。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