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07日 星期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创新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新型教学模式 显性与隐性相协调的课程体系

    戴艳军 马莹华 《 光明日报 》( 2010年11月07日   07 版)

        不断探索“基础”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感染力的必然要求。大连理工大学素有“基础”课建设的优良传统,“基础”课教学团队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地发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

    多样化的案例式专题教学法

        教学团队按照“基础”课的教学要点,依据全国统编教材的内容逻辑,分十个专题开展教学,围绕每个专题编制案例,开发了阅读型案例、研讨型案例、考试型案例、多媒体可视化案例等多种类型的教学案例,形成了多样化的“基础”课案例专题式教学方法。如配合“适应大学生活、肩负历史使命”第一个教学专题,编制了反映大学生活特点的“迷茫了才会找对方向”、“我上铺的天才”、“冷门专业与事业成功”等数十篇多媒体教学案例,活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本科生课程综合质量评估中,“基础”课主讲教师的平均得分连年上升。教学团队还出版了《思想道德修养课案例解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式专题教学教师用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多媒体教学案例》等,其中2部入选中宣部、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配套用书”。团队成员参与了2004-2007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集成方案研究,2008年在“全国首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研讨会”上做了“基础”课案例教学公开示范课。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新型教学模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具有导向性、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需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接受规律,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特点开展教学。“大班授课”是在学校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下开展的以百余名学生为教学单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它适用于以教师为主体有计划地进行理论讲授、知识传播、难题解答和实例演示,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等各种条件限制,不利于师生互动、交流研讨。团队依据课型理论,开发与“大班授课”紧密衔接的“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即以自然班级为教学单位,配合“大班授课”的教学内容,开辟“小班研讨”的教学空间。充分利用课内课外学时,配备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大班授课”中所涉及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学生困惑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他们自身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了他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自身和他人思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在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关系,促进了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校党委副书记邵龙潭教授亲自带班组织学生开展“小班研讨”,校教务处调配全校教室资源有序排课,辅导员、关工委的老干部、资深专家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生广泛参与,形成了全员参与的教学模式。团队还设计了全套与“大班授课”专题教学内容相衔接、相匹配的“小班研讨”题目和讨论案例,这些题目有些是从教师中来、从教材中来、从专家中来,更多的是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调查中得来,包含了大学生成长中所关心、所困惑及所需要解决的思想、学习、生活、成才等各种问题,得到了同学们的高度认同。据对全校2009级1526名同学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92.38%的同学对“小班研讨”表示满意和喜爱,96.68%的同学希望再增加一些“小班研讨”的学时。

    显性与隐性相协调的课程体系

        依据现代教育的“大课程”观,“基础”课教学团队提出构建“显性与隐性相协调的课程体系”,即以“基础”课课堂教学这一显性的课程建设为核心,调动“主渠道”之外的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素质教育课程学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咨询与就业指导等所有能够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资源作为隐性课程来建设。显性与隐性相协调的“基础”课课程体系的构建,实现了课堂教学向课外教育的延伸,把“基础”课教学内容和要求融入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等全面发展过程之中,调动了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动性、积极性。学校的大学生骨干自发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党章学习小组”和“邓小平理论研究会”,至今累计吸收会员近千人。一些学习小组和研究会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辽宁省示范社团”、“辽宁省示范性大学生理论社团”等。同时,学校学生处和团委构建了与“基础”课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八项工程”,即理想信念塑造工程、党员形象示范工程、文明道德修身工程、优良学风强化工程、创新能力培育工程、文化素质提升工程、扶贫助学励志工程、心理健康教育工程等,活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真正把教学目标变成了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自觉实践活动。团队教师还建立了“基础”课课程网站,设置“课程网络资源”、“师生教学互动”、“教学案例讨论”、“课外活动指导”等专栏,在课余时间通过网上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学习与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构成了全方位的“基础”课教学体系。2008年以来,大连理工大学“基础”课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2010年入选“国家精品课程”。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