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05日 星期五

    文化大戏天天唱

    ——霸州蝉联全国先进文化县(市)现象解读

    本报记者 殷燕召 柳霞 《 光明日报 》( 2010年11月05日   01 版)
    王圪垯村村民在展示自制的昆曲服饰。
    本报记者 殷燕召、柳霞摄

        北方的秋日天高云淡,记者一来到河北省霸州市,就首先被益津书院正在举办的“亦师亦友——九人美术作品展”吸引过去。白墙灰瓦的院落里竹摇草香,人来人往。连续四届参加全国美术展的著名画家雷金池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在这里举办画展,不仅因为书院环境优雅,更因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霸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观展者甚多,许多业余爱好者还会和作者进行交流。

        “帝阙下临通万国,行人至此望燕山”,地处冀中平原东部的霸州,古时因扼南北交通咽喉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却是书香四溢,丝竹声声。虽然只是一个县级市,但霸州文联却设有美术、诗歌、舞蹈、戏曲等10个民间文艺协会,不逊于一个省市级文化机构。10月28日第三届霸州文化艺术节隆重开幕,与此同时,霸州又一文化精品设施——中华戏曲文化园投入使用。

        来到霸州,你能感觉到这里的领导重视文化,人民热爱文化,生活充满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使这样一座北方小城文化氛围如此浓厚?霸州连续14年获评全国先进文化县(市),又是怎样的原因,使霸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如此持之以恒?

        制度保障,政府一直舍得投入

        一个再平凡不过的秋夜,戏曲文化在霸州泛起的层层涟漪,荡漾在位于市中心的李少春大剧院。

        从耄耋老人到七八岁的娃娃,都在期待着来自北京京剧院青年剧团的演出。

        樊晓静2005年跟随丈夫来霸州投资建厂,在周围朋友的影响下迷上了京剧。过去她对京剧一点儿都不懂,而如今已成为小有名气的票友。

        怎样使文化持之以恒地传承下去?在霸州,规划与制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霸州在贯彻落实全国《“十一五”规划》的同时,还因地制宜地制定了《霸州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10年是霸州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收官年。政府舍得投入人力物力,近几年,霸州市投资十几亿元,启动和建成了李少春大剧院(纪念馆)、霸州图书馆、益津书院、华夏民间收藏馆等一批精品文化设施。一个个群众共享的文化平台建成了,老百姓有了文化生活的归属感。

        同样为文化发展保驾护航的还有机制。定期举办的霸州文化艺术节,坚持了多年的月月唱大戏、周末小剧场、百场文艺演出进乡村等等文化精品工程,已经成为鲜活载体,把文化持续不断地输送给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百姓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霸州,文化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在体制机制的保障下绝不会朝令夕改。

        霸州市委宣传部部长梁雪梅唱得一口字正腔圆的京剧。从霸州民风民俗到当地文化特色、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她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我们接触到的霸州各级领导干部,都有这样一种文化情结。看得出,领导班子成员的文化素质是保证当地文化事业蒸蒸日上的重要条件。

        霸州市连续14年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称号,总结其原因,市委书记杨杰动了感情:“这就和不要等到富裕了才送孩子去上学一个道理。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文化,霸州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无怨无悔地传承着文化,我们不能无视老百姓心中固有的文化情结,有责任因势利导积极介入,把发展文化落实在政策上,落实到制度上。”

        文化自觉,缘于老百姓喜欢

        在霸州,老百姓的言谈举止中,都透露出对文化的喜爱。这种文化自觉,汇成一片文化土壤,为霸州文化持之以恒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胜芳镇是一座古镇,行走在街道上,只见建筑古朴,店面林立,虽然私家车来来往往,但袅袅炊烟的农家气息,似乎依旧是千百年遗留下来的样子。古镇物阜民丰,民营经济发达,但说起“胜芳三宝”,却并不是什么特别的物产,而是这里的居民引以为豪的牌坊、戏楼、文昌阁三座古建筑。

        《诗经·邶风》中“习习谷风,维风及雨”一句,是霸州最早的农民诗社“谷风”的来源。这个诗社让煎茶铺镇高村在全国扬了名。69岁的诗社创始人张占魁自豪地告诉记者,1991年时,诗社成员只有本村4个人,现在已经遍及全国各地,这些成员中有不少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和省级诗词学会会员。在霸州,像谷风诗社这样的诗词协会还有7个,果木能手、种菜状元、家庭妇女,全都成了业余诗人,他们把对生活的热爱化成翰墨芬芳。

        在胜芳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里,退休干部王乃让已经写完了《胜芳民俗概论》,他研究胜芳文化已有14年了。

        开花结果,一村就有四个剧团

        霸州有多个别称:“戏曲之乡”、“翰墨之乡”、“辞赋之乡”,霸州无愧所有这些名称。

        王庄子乡王圪垯村一如它的名字那样土,然而,这个有着淳淳的田野味,生活着朴实的乡里人的近6000人的大村子,却在几年前建起一座文化公园,里边还有装饰考究的大戏台。秋季暖暖的午后,戏台旁的文化活动室里传来了清丽婉转的昆腔。循着乐音,记者看到村民卢香瑞正在练习着昆曲段子,为即将到来的农闲演出作准备。70岁的郭秉祥在上世纪90年代曾是这个村的村长,他说,村里好多人从十几岁就跟着大人学唱段了,只要唱上了,就迷上了,几任村长都支持村里搞剧团。王圪垯村有京剧、评剧、昆曲、河北梆子4个剧团,这在全国也不多见。农闲时,村里的小剧团轮流演出,附近十里八村的戏迷都跑到这里来听戏、唱戏。

        胜芳镇在清乾隆时期就拥有12道音乐会,其中的“南音乐会”最为著名,其演出仪式、阵形及其相关器物,都是佛教音乐在民间的真实遗存,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乐会会头胡德明26岁的孙子胡宝莹是当地一家小工厂的厂长,他摸遍了南音乐会演奏用的13种乐器,能演奏30多个曲牌。“不知为什么,就是喜欢这个。”胡宝莹说,他从小跟着爷爷去市里、省里、北京不知道演出了多少场。村里比他还小的几个男孩子,一听到排练也都会围在老人们身边默默地学习。

        杨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我们有2000万,该怎么花这个钱?2000万可以搞一个大型文艺演出,请一堆明星大腕,放一晚上烟花,但这只是区区几个小时,热闹一阵就过去了,我们要把钱花得更划算。所以,我们更愿意把这2000万投入到老百姓自己喜欢的文化生活中,办画展、诗词会、唱大戏,这样,能做的事情就很多很多了。”

        霸州的百姓何止是月月听大戏,其实文化的大戏在霸州天天上演。这里的人们自然而然地有着一种文化传承意识,他们怀着一种神圣情感自觉融入祖先留传的文化遗产中;另一方面,政府也充分发挥了整合提升的作用,这正是霸州文化建设能够持之以恒发展的内在力量和根本原因。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