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04日 星期四

    永恒的精神力量

    ——玉树抗震救灾事迹巡回报告会综述

    作者:新华社记者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04日 03版)

        10月29日至11月3日,由中宣部、国家民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解放军总政治部、青海省委联合组织的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各地作巡回报告。

        报告团的成员是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模范人物的代表。每到一地,他们都会受到特殊的礼遇;每一次报告,他们都会让现场听众感动和鼓舞;他们每一句话语,都会勾起人们对抗震救灾岁月的深刻记忆。

        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来自各个方面,有军人、有老师、有医务工作者,也有新闻工作者。每一次报告,他们都饱含深情地讲述自己在抗震救灾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用真情打动着每一位听众。

        在沈阳,在石家庄,在天津,掌声一次次响起,为了向英雄模范致敬。

        “玉树是我们守卫的地方,更是我们热爱的第二故乡。地震摧毁了我们的美好家园,但摧不垮我们的坚强意志。为了玉树,我和我的战友们将无怨无悔地奉献我们的青春、热血和忠诚!”报告团成员、武警青海总队玉树州支队支队长石华杰这样说。

        “救人!救人!在那个震颤的时刻,消防官兵的全部意识中只有这一个念头。”青海省公安消防总队总队长刘江民说。

        “作为记者,我们就是要坚守一线,把神州大地上涌动着的浓浓大爱告知全世界,更要把信心和力量传递到每个角落,让全世界看到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挺起了不屈的脊梁!”新华社青海分社记者吴光于发出了新闻工作者共同的心声。

        在昆明,在成都,在西宁,台上台下,泪水一行行流下,为了那份永恒的感动。

        这样的感动来自可敬的人民教师。玉树州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马文君在报告中说:“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心中唯一的念头就是让自己的学生脱离险境,用血肉之躯尽可能多地挽救学生的生命。”

        这样的感动来自可爱的白衣天使。“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一时间赶往灾区的玉树州治多县人民医院医生贾瑛这样说道。

        众志成城、顽强奋战,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创造了世界灾难救援史上的奇迹。听完报告,辽宁大学辅导员骆兴山说:“作为教师,我虽然没有亲历灾难,但会把爱护学生的精神带到工作中,更好地服务学生。”

        奏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这场举世瞩目的抗震救灾斗争,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展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力弘扬,是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鲜明写照,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人民军队好、各族人民大团结好的时代主旋律。

        救援过程中,人民解放军一直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把人民放在心上。部队在断水断电的扎西大通村救援时,当地藏族群众自发从10公里外的山沟抬来泉水,一瓢一瓢地端给官兵。藏族老人扎西才让在废墟中两天两夜,被官兵救出后,为感谢救命之恩,改名为马加扎西,藏语“马加”的意思就是“部队”。

        武警青海总队玉树州支队支队长石华杰在报告中回忆道,4月14日,警勤中队官兵从废墟中救出了一个3个月大的婴儿,孩子的啼哭声牵动着队里干部家属的心,她们轮流抱他哄他,但孩子仍然哭个不停。正在救治点接受治疗、处于哺乳期的汉族妇女李秀珍见此情景,挣扎着爬起来,把孩子接到自己怀里给孩子喂奶,婴儿像见了妈妈一样立刻停止了哭声。4月17日,不知孩子下落的母亲拉毛措得知孩子还活着,悲喜交加,跌跌撞撞跑到支队,抱着自己的亲生骨肉放声痛哭,在李秀珍和官兵面前长跪不起。

        全力投身“十二五”新的建设

        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度保证;改革开放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强支撑;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牢固纽带。

        巡回报告会进行的时候,正值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五中全会指出,要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抓紧制定和实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全面抓好各项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议,描绘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传承好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必将激励灾区干部群众信心百倍地重建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参与采写的记者:赵超、颜牛、汪伟、巩志宏、吴晓颖、顾玲、岳月伟)(据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