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紫荆花开两岸香

    ——上海世博会香港馆扫描

    作者:本报记者 肖国忠 王建明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22日 05版)
    香港馆外型优美并富有现代感,中层通透的视觉效果象征着香港无限的想象力与创意空间。本报记者 刘新武摄

        坐落在上海浦东世博园区A区中国国家馆西南侧的一座三层小楼,展馆面积仅800平方米;然而,来这里参观的人们却络绎不绝,开馆至今已接待游客超过182万人次!

        这就是香港馆——一个面积不大,却魅力无限的展馆。一如香港这座城市:虽然面积窄小,却光彩夺目。正是这种独特魅力的吸引,记者在短短2天的时间里,3次不由自主地出入香港馆,切身感受这个与众不同的展馆,深刻体味香港这座与众不同的城市。

        多样文化:

        香港前行的精神支撑

        置身于香港馆,最大的感受莫过于香港文化对游客的耳濡目染:无论是入口处由著名设计师陈超宏设计的独特字体的红色标志,还是依照戏院大堂风格建造的首个展区,抑或是二楼廊镜上随处可见的“卓越、创新、进取”等关键词,无不彰显出香港文化的独特气质。

        “我最喜欢看香港电影了,生活气息浓厚,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没有距离。”在展馆一楼的3D荧屏前,来自江苏的游客陈军一边学着影片里的李小龙比划武术,一边和记者漫谈香港电影,言谈中尽显对香港电影的偏爱。作为香港文化的一个独特标志,电影对于香港文化发展和传播的推动作用确实居功至伟,很多人对于香港的最初认识便是来自香港电影。

        正是基于香港电影对于内地游客的强烈吸引力,10月18日—22日香港活动周期间,香港馆将举办“香港电影回顾展2010”活动,届时将在上海联和电影院线旗下影院播放23部原汁原味的香港版本电影,以满足人们对香港文化的强烈兴趣。

        事实上,香港电影仅仅是香港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香港文化的兴盛还表现在其他方方面面。譬如,香港的印刷传媒业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香港有46份报章和640份期刊。报章之中,21份属中文,13份属英文,7份属双语,5份用其他语文印行;期刊有429份属中文,94份属英文,105份属双语,12份用其他语文印行。杂志内容,由公共事务以至专门知识和娱乐消息,题材包罗万象。另外,香港是主要国际刊物和新闻机构的地区业务基地,约90家国际传媒机构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其中包括《金融时报》、《日本经济新闻》、《远东经济评论》、《时代周刊》(亚太英文版)、有线全国新闻网络(国际频道)、法新社及彭博新闻等等,足见香港文化之繁荣。

        “香港文化是经过100多年中西文化的交互、融合,取长补短、淬炼而成的,香港文化是多样文化的结合体,具有自身独特的精神品格,而中华传统文化对香港文化的影响尤为深远”,香港世博事务办公室主任陈子敬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正是香港文化的这种独特品格,造就了香港人特有的精神气质,也成为促推香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

        先进科技:

        香港发展的无穷动力

        “报纸上介绍过的钞票游戏在哪儿?”在展馆二楼,眼看一位女士因找不着钞票游戏的确切位置而满场乱转,记者自告奋勇临时当了一回导游,将她领到玻璃柱4北面的钞票游戏前。谢过记者之后,这位来自河南的胡女士便迫不及待、兴致勃勃地玩起了游戏。不一会儿,一张由她自行设计、具有香港特色的独特钞票便问世了。看着自己的得意“佳作”,胡女士开心得手舞足蹈,像个孩子。“我喜欢这种无拘无束、充满创意的设计”,面对自己的“失态”,胡女士认真地对记者解释道。

        无拘无束、充满创意的感觉有如徐徐清风,流淌在香港馆的每一个角落,吹拂在每一位游客的脸庞:展馆入口廊道内背景各异的开心照相馆,一楼展厅3D影片中嗡嗡飞舞的蜻蜓,楼层连接坡道处充满想象的创意产品,三楼展厅精美绝伦的沙艺表演录像,城市最佳实践区光怪陆离的360度环形电影……这一切无不展示着香港人视野开阔、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思维。

        “科技创新渗透在我们香港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生活在香港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在参观城市最佳实践区香港展览时,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通讯及科技科黄家宝经理以智能卡及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使用为例,掰着手指向记者说明科技是如何与所有香港人紧密相连的:香港700万人口拥有2000多万张八通卡,八通卡的智能系统每天处理1100多万宗交易,是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智能卡系统;无线射频识别货车管理系统能极大地节约人力资源,每年为香港节省人力资源成本达800万元港币;截至2009年底,香港共发出超过880万张智能身份证,智能身份证可在公共图书馆用作图书证,也可在自助服务站预约使用体育康乐设施,智能身份证持有人可以选择在证内加入电子证书,以便安心进行电子交易……

        “科技对香港人生活的影响不胜枚举”,黄家宝动情地向记者表示,正是香港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孜孜以求,才能有香港面貌的日新月异——科技进步为香港的腾飞注入了无穷动力。

        独特体制:

        香港进步的有力保障

        以记者的细心观察,但凡去香港馆参观的游客,大都会在二楼展厅驻足良久,一一品味展厅内陈列的每一件物品。这里陈列着许多香港回归以后极富纪念意义的珍贵展品:香港回归交接仪式时中、英方使用的讲台,江泽民同志手书的“香港明天更好”书法,可以随手翻阅的香港《基本法》电子书,2007年香港首次发行的塑料钞票……每一件展品仿佛都在诉说着香港回归以后的光辉历史。尤其是展厅中央摆放的一个名为“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更像是在无言地表达香港近些年繁荣发展的根源所在——“一国两制”政治体制的有力保障。

        “如果说香港回归以前是漂泊在外的‘游子’,那么回归以后,香港便有了祖国这位可亲可敬的母亲,有了内地这个坚强有力的靠山。”一位来自香港的张姓游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谈起他对香港回归以后的真切感受。这样的感受,绝非张先生一人所独有:200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七成香港人满意香港回归以后的发展。

        而香港回归13年后的变化也确实是有目共睹的:10多年间,香港先后遭遇了亚洲金融风暴、禽流感疫情扩散、世界经济衰退以及非典袭扰等多种风险的冲击,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特区政府的沉着应对下,每一次都成功地化险为夷,并成为香港迈上新台阶的基石。香港回归以来,内地一直关心、支持着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发展,当香港面临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时,中央政府总是不断推出各项措施,帮助香港纾困解难:10多年来,内地推出“建立更紧密经贸安排”(CEPA)、个人游、粤港合作、泛珠三角合作、京港与沪港合作、开放人民币业务、推动国企到港上市等一系列措施,支持香港经济复苏,创造了两地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

        难怪有人说,10多年的回归风雨路,也是一条“人心回归”的道路。而这一切,正如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唐英年所说,源于“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内地的坚强后盾,赋予我们无比的信心。”

        今天的香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都得到全面落实,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不变,香港仍然拥有自由港的特色和国际贸易、金融、航运中心的地位:全世界最大的100家银行约有三分之二在香港经营业务;香港成为全球首个离岸人民币业务市场……香港,在独特体制的坚强护佑下,借助“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区位优势,继续散发着亚洲国际都会的迷人魅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