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赋到沧桑句便工

    作者:古 耜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21日 12版)

        阅读王巨才先生的散文集《退忧室散记》,我的内心经历着感奋与喜悦,也体味着真挚与崇高,它们相伴复相生,相融且相成,最终酿成了我应其“嘤鸣”,乐为“友声”的冲动。

        五四以降的现代散文家,大都崇尚以晚明小品和欧洲随笔为资源的所谓个人的风格,即追求散文创作的个人性,较之古代散文整体的宗经载道,这自然意味着散文家和散文文体的双重解放与本质飞跃。不过在我看来,这种散文的个人性发展到今天,不应再仅仅满足于山水风月间的独抒性灵或世俗庸常里的我思我感,它需要进入一个更高更开阔的审美境界:个人性与历史意识、时代精神的相互碰撞和有机整合。具体来说就是,散文家要朝着历史和时代敞开灵魂的门扉,放出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去叩问和辨识不断变化的生活现实,去发掘和评价社会变迁中人的精神沉浮与民族的兴衰际遇,由此完成个人化的历史叙事,或留下时代潮流中的内心镜像。我不知道巨才是否认同这样的散文理念,但一本《退忧室散记》却分明在个人性、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维度上,进行着扎扎实实而又卓有成效的努力。请看《哦,施恩》,这篇作品以作家访问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艺术聚焦点,一方面让“我”的目光和感受自由驰骋,就中凸显了鄂西一隅的物宝天华,风土人情;一方面将“我”的视角与自治州几位领导干部的记忆相衔接,通过转述和摘引,真实再现了当年胡耀邦同志作为党的总书记到恩施考察调研的情景——耀邦同志夙兴夜寐,不辞辛苦,深入务实的工作作风;他和乔石、胡锦涛同志在公社灶上吃饭并留下伙食费的生动细节,经过时间的淘洗而愈见其光华,最终于作家笔下谱写了一首“关于领袖与群众,英雄和平民,杰出人物和芸芸众生共同创造历史,开辟未来的史诗”,令人浮想联翩,激情遄飞。《我的税启蒙》也是一篇寓时代风云于个人经历的佳作。该文由作家的“税缘”说开去,在较大的时间跨度里,依次写了税务干部老焦的粗暴征税、父亲对纳税的敬畏之心,“我”担任领导干部后亲自抓税收的复杂心态,以及“我”对眼下生活中偷税漏税和贪污腐败的无比憎恶,于是,一个“税”字折射了时代的嬗递和生活的脉动,同时也使作品具有了意蕴的曲折性与纵深感。至于《宁波二题》《在水一方》《葳蕤的山林》《重访定南》诸篇,更是透过作家的耳闻目睹和心感身受,直接传递出历史前行的波澜壮阔和跌宕多姿,从而成就了崇高与刚健之美。清人诗曰:“赋到沧桑句便工”,诚哉斯言!

        一部《退忧室散记》,承载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丰赡的历史内涵,但是却又不像某些单单信奉“立意为宗”的作品那样,常常在急功近利或率尔操觚的言说中,流露出题旨的生硬与艺术的粗糙,相反,其字里行间总有一种浓郁的文化意味和强健的审美气质在穿行和发散,进而聚合为文学作品所珍视的诗意盎然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当我们对这种艺术效果细加品味,旋即发现,它主要来源于作家两方面的修养与追求:第一,大抵是职业与经历使然,巨才为文什九联系着国计民生,人心世道,只是所有这些从来不是公文的演绎或概念的图解,而是深深植根于生命旅程和生活经验,并经过了心汁的滋养与情感的浇灌。譬如,《家在瓦窑堡》不仅回荡着历史跫音,而且弥漫着人伦之情,后者恰恰构成了前者的形象支撑和血肉见证。《怀念静轩》旨在为诗人剪影,这剪影因为接通了作家的记忆、思想和感情,所以读来让人动心又动容。值得一提的是,作家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但自己却未必意识到的幽默感。当这种幽默感伴随着《别样闲愁》《牙痛记忆》的生活流一经披露,竟是那般妙趣横生,兴味无限。第二,巨才的散文很讲究构思的新奇、行文的生动和修辞的精彩,从而呈现出较高的调动语言、化育万物的能力。如一篇《曹老》,抓住几个细节巧加点染,不仅使质朴爱民的曹老呼之欲出,而且将作家对曹老的崇仰和激赏之情,表达得含而不露,别有深至。《大洼红了》是一篇游记,其中描写盘锦“红海滩”的文字流光溢彩,有形有色,而结尾一段隔代人的电话交流,更是陡开新境,把久久的回味留给了读者……诸如此类的篇章,都值得我们拨开冗繁,潜心一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