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科技集成粮满仓

    ——一线专家话丰收

    作者:本报记者 李 慧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21日 06版)

        虽然已近深秋,气候温和的四川平原依然透着浓浓的暖意。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简阳市芦葭镇英明村的高产创建示范片田地里,秋播已经开始,村民们有的在为前两天刚刚种下的榨菜苗施肥,有的正在收获成熟的大豆,有的正在忙着用机器播种下小麦。经历了今年的丰收,大家又开始为新一年的粮食生产忙碌了。

        与北方地区不同的一点,这里的田地里都被石灰白线整齐地分割成条状,白线两边分钟不同作物。“大豆或玉米成熟后,这边可以种蔬菜,这边就种下小麦了。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我们改变了种地的方法,玉米提早到3月份播种,这样就能躲过七月的伏旱,玉米能够增产百八十斤。现在又种下了榨菜,来年一月就可以收了,按照每斤0.3元计算,每亩地又能有四百多块收入。”村民蒋嘉银说。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汤永禄介绍说,这种分带轮作,间套复种的方式很早就有,我们主要进行了规范化改制,统一带宽为三尺,同时加上推广良种,配套上科学管理措施,这样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充分利用土壤养分,也能避免了不利气候因素的影响,通过使用小型机械化播种施肥一体机器,节省了劳力,农民的收入也大大提高。

        像这样的高产创建科技示范片在四川还有很多。在泸县云龙镇大水河村中稻再生稻吨粮科技攻关示范田,中稻收割后,水田里的再生稻长势依然很好。村民陈文清告诉记者,再生稻让他们种地省时省力省成本,今年中稻平均每亩收了1100斤,再生稻每亩也会有500多斤的收成。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熊洪介绍说,再生稻的种子再生力要强,生育期不能太长,头季稻的抗倒伏能力要强,科研人员为选出最适宜的品种进行了大量试验和比对。为了达到中稻和再生稻均高产的目的,头季稻结实需要避开7月中下旬的高温伏旱,再生稻需要利用留桩的高节位多穗而夺取产量。同样是经过反复攻关,科研人员较为精确地确定了中稻的播种期以及中稻收割时的留桩高度应该在40厘米。

        四川耕地面积5900多万亩,但是我们的实际种植面积却能达到1亿3000万亩,耕地复种指数达到了255%,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牟锦毅介绍说,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过程中,农业科技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通过完善田间基础设施,优化种植模式,通过“良种、良法、良制、良机”形成技术合力,通过这种科技组装、配套到位、到户到田,粮食产量平均增加20%左右。以再生稻为例,每亩再生稻村民只要投入15到25斤肥料,就能获得每亩400多元的收入。

        牟锦毅透露,高产创建重在整乡整县推广,目前四川已经在宣汉建设了整县30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实现了玉米平均亩产604公斤,在彭山县建设了整县20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今年,四川还将建设两个小麦、油菜高产创建示范区,带动粮食生产能力的整体提升。

        今年,科技支撑四川粮食再获丰收,实现了1999年来的第二个高产年,预计全年粮食比上年增产7亿斤以上。在四川省的“十二五”规划中,“加大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举措。四川将努力在88个粮食主产区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到2015年,全省新增1000万亩稳产高产农田。“这就相当于再造一个成都平原。”牟锦毅对四川粮食生产潜力充满信心。

        (本报成都10月20日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