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夜郎”重建有多少是出于文化考虑

    作者:郭战伟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21日 02版)

        据媒体近日报道,湖南新晃县宣布将斥资50亿元重建夜郎古国。消息一出,贵州不少文化学者发文反击。作为与楼兰古国、大理古国齐名的中华三大神秘古国之一的夜郎古国一直富有神秘色彩,关于其归属地问题也存有争议。新晃县要重建古国的消息,无疑又一次将争议推向了高峰。 

        “穷则无人问,富贵有远亲”,有关夜郎古国的争夺源于名誉和富贵。近年来,“卧龙岗”之争、“杜康之争”等一系列争议事件使我们有种时空错位感,让人感叹“人走茶凉”式赤裸裸的功利主义。当你贫穷、卑微、艰难时,无人问津甚至有人落井下石,但当你有可资利用、使人富贵的价值时,前呼后拥的追捧便来了。关于夜郎古国的重建和争议,有多少是出于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发现?又有多少是“扯大旗,做虎皮”,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呢?明眼人一望便知。

        重建夜郎古国,看起来很有文化味,但沿袭的依旧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从根本上来看,湖南新晃与贵州各地并不在意夜郎古国真的在哪里,大家心照不宣、真正在意的是重现夜郎古国所带来的效益。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发展路径,文化是手段,而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才是目的。当然,借助文化推动经济,这原本也没有什么可非议的,但当这样的模式被滥用以至流于粗制滥造时,人们就该警惕这样的工程。在有些人看来,类似以文化促经济的工程就是“以赚钱为中心”、“以GDP为中心”,而这恰恰就是让很多工程变味的根本所在。

        自然,除了经济利益上的计算,许多工程还有“面子”或“政绩”上的考虑。毋庸讳言,当下不少地方搞的这工程那工程,投资大、气势足,但唯独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甚至还要损害群众的利益。正如媒体曝光的那样,有些地方路修的跟跑马场一样,广场修的跟天安门广场一样,公园建得跟颐和园一样,看起来美妙、光鲜,却未必实用。相反,一些事关民生的公共工程却往往简陋不堪,难经考验。比方说,城市下水道的建设,因为一般民众看不见,很多地方铺设的时候就缺乏长远考虑,于是等大雨瓢泼的时候,种种弊端便随大水涌流而出。新闻上常常出现的一场大雨让一个城市交通瘫痪的消息,就是再典型不过的例证了。

        “夜郎古国”还没有建,其最终利弊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不过,由重建引起争议,这不是第一例,估计也不会是最后一例。我们期待,有关地方在推出类似工程时,能多些听证和论证,多一些深谋远虑,而不只是为了一时利益和一时先机,盲目上马,造成令人痛惜的烂摊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