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举办的2010济南地名文化论坛上,传出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2004年济南市地名协会统计的济南500条老街巷中已经有168条消失,这些名字也相应消失。而到现在为止,据不完全统计,济南已有200余条老街巷的名字消失。而这一切也只是地名消亡危机的一个缩影。
逐渐模糊的“城市名片”
地名,尤其是在城市中存在了上百年的老地名,它们不仅仅是一条街、一座桥,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它们生长着这个城市的记忆,是城市的“名片”。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扩大,有些“名片”丢失了,而这个城市也将会失去自己的特色,陷入千城一面的境地。济南,不是特例。
据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所长刘保全介绍,在我国,由于对地名文化缺乏认识,因而对古老地名随意更改和废止的现象屡禁不止。“大跃进”时期改了一批,“文革”中又改了一大批,近年来在城市化建设、资源开发和环境整治中,随意更改或废止古老地名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如北京市旧城区的胡同地名是古都历史文化风貌的一大特征,然而在1980年至2003年间,因旧城改造就消失了40%。随意改变、废弃古老地名,在当时背景下虽有一定道理,但将其放到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看,则极少有合理性,实际上造成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严重破坏。
广州市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2200多年的建城史上,老祖宗留下了许多具有丰富内涵的老地名,如石门、怀远驿、甜水巷、流水井、大小马站、庙头村、状元坊、厚德巷、天字码头等。这些地名浓缩了古代广州的历史或民俗,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凭据,植根于广州人文和自然环境中,积淀了深厚的地方文化元素。但数据显示,1991年到2000年,这10年间广州老地名就消失了1031个,而最近10年不知又有多少老地名退出历史舞台。
苏州地名办历时三年编撰的《苏州地名录》已经面世了,从这本书中可以了解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如今,姑苏古城就有1192个老地名从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间消失。
城市中的老地名,是在古代和现代交替中一个尴尬的个体。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安作璋说,它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相连。如果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老街巷、老建筑消失了,因此而生的特色地名也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意义。当城市的发展,造成这些历史建筑的消失,再重修或者硬性保留这些地名,或许就显得很牵强。地名是城市的一种符号,没有了载体,这种符号就是虚的。
“活化石”保护的价值
城市中的老地名又被称为“活化石”,因为它记载了这个城市演变过程中的痕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刘保全说,地名这种文化现象,包含了人类灵性对地理实体的感悟和寄托,并且经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他领域相联系。同时,地名又是最脆弱的文化现象之一,可以随时被更改而淡出人们的记忆。中华地名的命名理念和原则也以其鲜明的文化特点和风格在世界地名文化中独树一帜。
作为享誉中外的“泉城”,济南不仅有宽厚所街、苗家巷、小王府、后宰门、历山顶、后营坊、后场街、云彩眼、旧军门巷、太平寺街、高都司巷、米廒门字街、武库街、县学街、黄华馆、阁子后街、高祥后前街等带有时代特色的老地名,而且它的许多地名还直接在“泉”字上做文章,比如芙蓉街、浆水泉路、玉环泉街、王府池子街、涌源胡同、濂泉胡同、平泉胡同等。这些老地名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地融入泉城文化之中。如今,可能这些老地名所具备的指向性已经模糊了。但作为一种历史的遗存,不仅存在于文化的记忆中,更存在于当地人们的感情中。
近一二十年来,随着旧城改造的加快,大量深具特色的老地名、老街巷大量消失,济南的地名命名也曾乱象横生。一些“加州花园”、“莱茵小镇”之类的新地名蹿了出来。这些名称,盲目借用外国地名,没有考虑济南的历史文化渊源,与历史、地理、人文联系不密切、不协调,与其功能、形象不吻合。其结果是,导致济南市部分地名的混乱,割断了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而这种现象也在全国范围内很大程度地存在着。
济南市地名办主任张宗治在发言中引用了一句话,“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肤浅的城市,同时一个没有老街巷的城市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历史和文化是城市的命脉,地名保护本身就是一个追忆城市历史和文化脉络的举措,因为这些老地名不仅承载了人们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一种在保护城市遗产、传承城市记忆过程中的文化自觉。此外,地名保护对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及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当地方城市考虑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和重构其地方性的特色,如何加强城市对生活地点的意义塑造,如何保留和创造那些能促进社区的结构更紧密联系的“地点、仪式和事件”时,地名保护无疑具备了现实意义。
老地名的现代归宿
济南市著名地名专家乔润生说,把地名提高到文化遗产是个很大的进步,地名文化和各种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这一提升,有利于地名的管理和保护。济南朝着这一方向做了很多工作。
山东省社会学会副秘书长阎锡广介绍了济南的做法。比如,通过积极参与地名规划方案的编制论证工作,让地名文化保护工作前移,争取地名文化保护的主动权。与此同时,济南市地名协会正在积极筹备地名“申遗”工作,也在进行保护名录的编制工作,这两项工作将对未来济南地名的保护起到关键性作用。而地名保护工作,从全国来看也不乏先进的做法。2008年,南京市政府公布了首批8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御道街、朝天宫、贡院街等老地名首次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此前,南京编写了《南京市古今地名对照》,还开通了专业网站“南京地名网”。苏州,也为很多老地名“树碑立传”。
国外很多国家和地区早就认识到了地名保护的价值,并采取了很多措施。加拿大从1989年起就展开了对传统地名的整理;荷兰正在建立历史地名数据库;奥地利联合中、东欧各国对12世纪以来形成的居民地地名进行大规模考察;北欧不少国家都开展了地名文化宣传保护活动——全球性的地名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活动正在兴起。联合国第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的9号决议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所以,使地名文化在国际公约和相关法律约束下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弘扬是一条必由之路。
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已于2005年启动,各地专家学者也纷纷呼吁开发建设部门和地名保护单位应加强协调,通过立法等有效手段建立保护老地名的刚性机制。以苏州、南京为代表的一批城市,相继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使得老地名的保护有法可依。
在济南地名文化论坛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对老地名、古地名的注销一定要慎之又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一些地理实体可能不复存在,可将这个地方的地名移植到新建筑和经过改造的街巷上,或在区、社区、公交站牌等载体上使用,这样就可以更多地保留老地名,以使品位较高、著名的老地名得以传承。对于新地名的命名,要征求广大市民的意见,既要好听好记,反映城市新貌,又要和老地名在氛围上和谐一致,使地名、历史、文化、经济和谐统一。要更加注重地名的指位性、方位性,还要尊重历史,地名的命名、更名要充分尊重市民的意见,反对商业化冠名。
正如安作璋教授所说,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符号,需要同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建筑紧密相连,建筑是符号的载体。如果没有了载体,符号就是虚的。如果载体和符号不相符,符号也就成了一个没有意义的代号。所以,地名保护同历史建筑保护应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应给予同样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