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有原因的。发展旅游业,能一举多得,能够保存文化基因,传承城市文脉,让市民了解城市文化,进一步形成对城市的认同感,也能够提升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旅游工作搞上去了,经济社会肯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城乡面貌肯定会有一个大的改观,群众生活肯定会有一个大的改善。
要吸引游客来旅游,就要打造城市品牌,给游客一个“来”的理由,让人们能细品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灵魂。在发展旅游业促进枣庄转型的工作中,我们对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文化是民生,具有社会属性。文化是人类的专属,人类最早的文化活动,就是狩猎后的庆祝舞蹈,可见文化与人的精神需求密切相关,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沉淀,是人们对生活的需求、理想和愿望,是人的高级精神生活。历史上先贤提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共产党人提出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都说明文化与老百姓紧密相关,是一个民生概念。文化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必须上升到民生的高度抓好文化建设,这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
第二,文化是资源,具有物质属性。相对于自然资源,文化具有可持续性、不可替代性和可延展性。比如台儿庄古城重建,投入了4亿元,相当于50万吨煤炭的利润,现在资产总值已经达到30多亿元,如果当初是选择房地产项目,4亿元最多变成8亿元,而现在我们为古城注入了历史遗产的基因,实现了更大的增值,这就是文化的价值。文化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资源。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第三,文化是产业,具有经济属性。正因为文化是资源,具有物质属性,所以文化可以发展成为产业。像《哈利·波特》,2006年时统计,五部电影票房累计达43亿美元;系列小说被译成6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3亿册,仅次于《圣经》和《毛主席语录》,还延伸出图书、服装、主题游等近70亿美元的衍生产业链。投入不到10亿美元,却创造了近800亿元的GDP;而2006年枣庄的GDP为758亿元。一部电影作品创造的价值,相当于一座城市的GDP产出,文化不仅能带来精神享受,还能源源不断地带来物质财富。
第四,文化是灵魂,具有精神属性。如果将经济比作城市的血肉和躯架,那么文化则是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而定位城市的城市品牌,是城市竞争的制高点,是城市价值最大化的体现,它对一个城市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提炼和升华;对一个城市历史的总结概括、现在的描述展现和未来的规划设想。
城市品牌一定要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联系起来,旅游业也应紧紧围绕城市品牌铸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有“三性”:一是差异性,就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与众不同”的地方,差异性越大越好。二是不可替代性,就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人无我有”的地方,别的地区想模仿也模仿不出来。比如台儿庄古城,拥有运河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河道和古码头,古城街道肌理保存相对完整。三是可延展性,就是与其他地区相比“潜力无穷”的地方,发展的空间很大,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运河文化底蕴深厚,吸收了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西楚文化、吴越文化的精华。枣庄是运河南北交融文化的典型代表,发展运河文化旅游,破题立意的切入点很多,拥有可延展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