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煤炭资源只够开采20-30年,有“鲁南煤城”之称的山东枣庄,何去何从?为避免“煤尽城衰”的危险,枣庄市未雨绸缪,打响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决战。短短两三年,在枣庄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从主打“二日游”起步,带动台儿庄古城等大项目开发,旅游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调结构、转方式”成效显著,昔日的煤城正在转变为秀美宜居的旅游城。本报记者特采写枣庄实践经验,以飨读者。
“十一”黄金周,山东枣庄旅游前所未有的热闹,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游台儿庄古城、观微山湖十里红荷,赏万亩石榴园风情……曾经名不见经传的鲁南煤城,一跃成为山东旅游的新胜地,千年古城重现繁华、江北水乡又现生机,以至于山东省旅游界还流传一句话:“省外看世博,省内数枣庄”。
长假七天,台儿庄古城接待游客24万人,与其他名胜古迹相比,也许这个数字显得有些单薄,但对于从零开始、白手起家的枣庄旅游来说,却是一个来之不易又令人鼓舞的成绩,让辛苦培育旅游市场的人们备感欣慰,更让人们对枣庄转变发展方式、资源型城市的科学转型之路充满信心。
枣庄实践的抉择:
50万吨煤换来台儿庄古城
“老陶,你卖了多少年煤了?”
“卖了18年了,平均一年卖200万吨。”
“卖了这么多年煤,都卖掉烧了。1吨煤的价值怎样?”
“1吨煤卖1000多元,利润800元。”
“50万吨煤,相当于4亿元,投资台儿庄古城建设,能留下永久的旅游文化资源。”
枣庄市市长陈伟和丰源煤电董事长陶志远的这次对话,是“煤炭资源换文化资源”的一次对话,是枣庄人转变观念的一次对话,也是破解枣庄转型“钱从哪里来”的一次对话。
枣庄,采煤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宋朝,是典型的煤炭工业资源型城市。但随着长时期高强度、大规模开采,枣庄市煤炭资源日渐衰竭,经济发展滞后,其经济总量几乎到了山东省倒数的尴尬境地。2009年,当探明煤炭地下储备量只够开采20―30年后,枣庄被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20年后无煤可采,如何避免“煤尽城衰”,枣庄又靠什么支撑城市发展?
“调结构”关系着枣庄的生死存亡,枣庄不能坐等挖完矿井,要把有限的煤炭资源转化为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用50万吨煤换来的台儿庄古城,是枣庄重点打造的龙头景区,也是“枣庄实践”抉择的突破口。
台儿庄,曾是明清时期最繁荣的运河古城之一,“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乾隆皇帝巡游台儿庄时,御笔写下“天下第一庄”。二战前台儿庄古城保存完整,城内集八种建筑风格于一体,七十二庙宇于一城。1938年台儿庄大战的炮火摧毁了这座古城,现存建筑上,还留有当年激战时的累累弹孔。
凭借着50万吨煤换来的4亿元资金,2008年4月,枣庄正式启动了台儿庄古城重建工程,也吹响了枣庄转型的号角。市长陈伟感言:“台儿庄古城是在浴火中重生的城市,这座古城是抢出来的,挖出来的,创出来的,换出来的。”
2010年5月1日,台儿庄古城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正式对外开业,3 天假期接待过夜游客15万人次。10月1日,一期核心区主体工程全部竣工,呈现集“运河文化”和“大战文化”于一体的台儿庄古城,今年要突破50万过夜游客接待量。
初尝旅游的甜头,2009年,旅游业在枣庄的GDP比重达到4.9%,比2006年提高2.1个百分点。在文化旅游业的带动下,住宿业、餐饮业等服务业迅速发展,占经济结构27%的服务业贡献了全市46%的税收……枣庄转型初战告捷。
■专家点评:
(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国忠)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世界性难题,从德国鲁尔、前苏联的巴库等城市转型的经验看,精确选择转型的发展时序是实现平稳转型的基础。枣庄未雨绸缪,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形成优势接续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新型接替产业;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为结构调整提供基础保证。“三大战役”从优化入手,稳住老产业、提升新产业、优化城市环境,实现了科学推进、统筹发展、和谐共赢,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平稳快速推进、合理有序转型。
枣庄实践的路径:
文化旅游解决10万人就业
枣庄人靠50万吨煤和解决难题的智慧,破解了“钱”的问题,但发展文化旅游业并非就一帆风顺了,难题反倒还接踵而至:没有知名度、没有一辆像样的旅游大巴、没有一个合格的地接导游、没有一个五星级酒店……
面对“煤城也能搞旅游?”的质疑之声,枣庄旅游从零开始,枣庄人又拿出当年“铁道游击队”克服千难万险的精神,“敢为天下人不敢为之为,甘吃天下人不甘吃之苦”,开始在全国旅游格局中争取枣庄的市场份额。
重新认识脚下的这片土地,市长陈伟一马当先“挖文化”,亲自走访群众、查阅资料,始祖文化、城邦文化、运河文化、工业文化,一改煤城的粗放形象,有文化底蕴的枣庄跃然纸上;全国最大的国家级湖泊类湿地——微山湖湿地,华夏最长的地震大裂谷——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世界上最大的石榴园——十五万亩冠世榴园”……串起这些古老而又全新的景点,枣庄“二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应运而生。
枣庄市拿出前所未有的力度,促销枣庄“二日游”产品。市直51个部门和7个区(市)“总动员”,对口全国66个主要客源城市,点对点进行了1000多场次旅游产品营销。
功夫不负有心人,枣庄旅游取得一系列的突破:
去年,枣庄破天荒地迎来第一辆旅游专列、旅游包机,实现“零”的突破;
在台湾推广枣庄“二日游”时,市旅游和服务业发展委员会主任刘中波几乎跑遍了台湾的大旅行社,一家家做工作,硬是把枣庄游挤进了台湾的山东线路,短短两个月就来了20多个台湾团,十月份还有1000多名台湾游客将到枣庄;
“百人团”、“千人团”……枣庄“二日游”办公室喜报频传,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枣庄市接待国内游客6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2亿元。
游客骤增,接待能力“告急”,这“幸福的烦恼”又倒逼枣庄旅游业上台阶:
旅游车辆不足,枣庄只好去租周边城市的车辆,自己费力拉来游客,车钱却让别人赚走了,为此,交通部门抓紧组建旅游汽车集团公司,今年新购置了60辆旅游大巴,旅游交通这一“短板”正在补齐;
好不容易组织到台湾游团,可交通又成了瓶颈,现在正在争取离枣庄只有一小时车程的徐州机场实现台湾直航,为台湾游团铺平道路;
枣庄旅游“一房难求”,预定要提前两个月,逼得枣庄“大兴土木”,目前正新建40多家饭店,其中五星级的就达十家……
“枣庄不是为了旅游而发展旅游,而是在转型战略中必须要发展旅游服务业,要解决迫在眉睫的就业问题,这是枣庄实践的具体路径。”市长陈伟如是说,现在枣庄已有7万人失业,随着资源的枯竭,未来几年还将有10万人失业。总共20万人需要生存、需要工作、需要有收入!增加就业就是最现实而紧迫的重大问题。
一家五星级酒店能解决2000人就业,仅台儿庄古城就能吸纳8万人就业,旅游服务业是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中“人往哪里去”的最佳途径。目前,枣庄市共有旅行社、中高档酒店、旅游餐馆、休闲娱乐等300余家涉旅服务企业,直接参与接待服务,导游员、服务员等各类旅游从业人员接近10万人。
旅游不仅带来了就业,还增加了居民收入。比如,枣庄微山湖的咸鸭蛋因旅游而热卖,原来论箱卖,20元一大箱,现在却论个卖;1.5元钱一个,去年竟卖出了2亿枚咸鸭蛋,直接为农民增加3亿元收入。
枣庄市主管旅游服务业的副市长陈爱莉算了这样一笔账,没有启动“二日游”之前,在枣庄过夜游客不足1万人,新增的30万过夜游客,按每人在枣庄消费800元钱计算,就增加近2.4亿元的消费——旅游业发展有效地拉动了内需。据统计,2009年,枣庄全市仅住宿、餐饮业的税收收入,就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以上,成为增长最快的税种,其中80%的贡献来自“二日游”的拉动。
风生水起的旅游业,不仅成为枣庄转移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使枣庄投资结构出现“拐点”,“调结构、转方式”成效显著。长期以来,枣庄工业投资增幅一直高于服务业投资增幅,而2009年第二产业的投资增幅为11.1%,但是,第三产业的投资增幅却高达54.5%,高于二产43.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枣庄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9.2%,是第二产业的3.9倍……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将改变枣庄长期以来对第二产业的过分倚重,枣庄将由此转入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快车道。
■专家点评:
(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张辉)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着第三产业欠发达、就业压力较大和城市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因地制宜的发展旅游业,并将旅游业发展作为城市经济转型的切入点,将对城市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枣庄二日游”围绕“提高游客过夜率、拉动综合消费”关键点,成为创意旅游和“过夜消费”推动旅游经济的有力例证。
枣庄实践的启示:
管生产到管服务的理念之变
“对台儿庄,其实也不那么喜欢,它既不像文明城市那么时尚鲜亮,也不像偏僻乡间那么纯粹安宁,它在两者之间不痛不痒存在着,然后被绝尘而去的进步和繁荣搞得蓬头垢面。已经没有探亲的理由,更没有旅游的欲望。”台湾著名童话作家郁化清之女郁馥馨,五年前第一次寻根到台儿庄时,失望了,这个沉闷的工业城市,令她找不到家的感觉。
今年,当她又来到台儿庄,修葺一新的古城,超出了她的想象,看着流淌百年的运河水,看着古城的重新崛起,她的心变得宁静了,她仿佛找到了归属,在《我的古城我的梦》中写道“好像在风里飘泊惯的人,忽然有了依归,感觉一种莫名的力量在怂恿你赶快落地为安”……
同样拾起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认同感的还有市长陈伟。枣庄是中国铁路文明的代表之一,著名的铁道游击队更让这里声名大震。然而动车组开通时,却忽略而过,不停靠枣庄,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市长陈伟的心。衰落的资源城市被边缘化了吗?在对枣庄的历史文化经历四个层级的挖掘后,陈伟认识到“枣庄不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旅游资源,缺的是挖掘的视角、创意的水平和开发的能力”。近两年来,紧紧围绕文化灵魂,加强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更深层次融合,开发以运河文化、地方戏曲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品牌,擦亮了城市的名片,能提升枣庄的核心竞争力,更凝聚了城市精神,增加市民和市长的自豪感。
除了在软件上,重塑城市的文化灵魂;在城市硬件建设上,也要重塑城市形象。资源枯竭型城市往往以工矿为主,生产为主,生活为辅,破旧的矿山棚户区与旅游形象格格不入,城市建设怎么办?枣庄的回答是,大力改造棚户区,三年里要拆掉一个100平方公里,重新再建一个100平方公里,把旧枣庄变成一个宜居的新枣庄了,把单一的矿山城市变为宜居城市。而且陈伟自豪地说,“枣庄的城市建设,政府不投一分钱,而是靠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城市转型中,枣庄市政府学会了转变职能,运用市场手段去撬动城市建设,在建设资金投入方面,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元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实现民间资金、财政资金、金融资金、外商资金“四轮驱动”——政府从过去“抓生产、管企业”转向“抓生活、管服务”。
要后来居上,就要从理念上跨越,枣庄市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旅游和服务业发展委员会,统筹全市第三产业发展。而且,旅游和服务业发展委员会“高调”进入政府序列,显示了市委市政府抓旅游的信心和决心。陈伟说,现在旅游竞争激烈,单靠旅游局一个部门相当于“小米加步枪”,很难与其他地方抗衡,枣庄必须要有非常之举,形成合力,真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参与的“大旅游”发展格局。
当前,国内旅游市场持续走热,人们旅游的愿望一浪高过一浪;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借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通车,从枣庄去最发达的游客市场北京和上海都只有2.5小时——枣庄市旅游业大发展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枣庄市委市政府致力于把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有规模、有实力、有永续发展能力的支柱产业,枣庄城市转型将胜利在望。
■专家点评: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王齐国)旅游业是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但政府扶持并不等于政府包揽,而是根据旅游业的特点,在发展规划、宣传促销、优化环境等方面,加强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引导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枣庄实践”遵循“政府培育市场,市场引导消费,消费推动投资,投资带动转型”原则,树立全新的文化观、资源观,以此引领干部群众转方式调结构观念更新的深刻变革,促进城市科学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