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高中教育:围绕考试还是围绕学生?

    应试环境下的非应试尝试 “学习的核心是要有想法、要有发现的眼光”

    本报记者 王庆环 《 光明日报 》( 2010年10月14日   05 版)
    2010年高考现场,考生正在答题。普拉提摄

        说起时下高中生的生活,这样几个词语是绕不开的:应试、枯燥、疲惫。

        为什么正值青春年少的高中生要过这样的生活?最简单的回答:高考。

        然而,近日记者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采访时发现,有这样一群高中生,他们过着虽然忙碌却充实、虽然辛苦却乐观的高中生活。

        每天到校第一件事:发报纸

        “早上6点半起床,先跑2000米,之后在校园分发《北附日报》。上午两小时的外教小班课后,休整一个小时,之后在健身房进行一小时综合体育锻炼。午休后,从12点50分到晚上6点,我们进行各种国内课程的学习。晚饭后,是《北附日报》的采编出版,要忙到10点或者更晚。起初非常不适应,特别是第一天回到宿舍倒头大睡,第二天起来浑身酸痛。”

        “每天早上半个小时,身体站得笔直,几乎要重复300遍‘同学,你好!北附日报。’这是每天我们生活的一个片断。第一天分发《北附日报》,我们激动得没怎么睡,一大早兴奋地抱着报纸去分发。但是,一周过后,当事情不再那么有新鲜感的时候,我们……没办法,还是要坚持下去,尤其是昨天早上,下着小雨,我们还是要身体站得笔直,重复那句‘同学,你好!北附日报。’”

        “最初我们时间分配非常糟糕,往往完成了日报工作,却发现作业还没写呢。一个月下来,大家在时间管理上才适应了,有了进步。”

        这是那可、刘一凝,两位北大附中国际部高中生开学一个月的感受。今年7月,北京市教委批准北大附中、人大附中、北京实验中学、北京十一学校开展国际部项目。北大附中选拔29名学生成为首批国际部高一新生。

        那可、刘一凝的高中生活,虽然也是疲惫的,但完全不同于同龄人埋头于题海、疲惫于应试的生活,显而易见,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这样的学习生活对他们的成长更有帮助。而正因为他们是国际部的高中生,他们才可以这样度过。这也是目前社会上对国际部和国际学校的一种认识:高考之外。

        目前,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出现一种潮流:一些家长不惜重金将孩子送入国际学校或是一些高中举办的国际部,这些孩子不走国内高考这条路,而以出国读大学为目标。

        应试环境下的非应试尝试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逃离应试”只是家长的角度。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北京最著名的几所高中举办国际部,如果仅仅是提供部分高中生“逃离应试”,那么与一般的留学中介机构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玉海,曾任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目前是北大附中党委书记,既在大学又在中学的工作经历让他对目前基础教育有着不同层面的认识:“为什么大学现在关注中学教育?这源于大学在对本科生、研究生教育观察之后的自问:我们招到最好的学生了吗?即使在北大,每年也有10%的学生拿不到学士学位。那些90%可以顺利毕业的学生,又有多少具备了目前大学认为他们应该具备的能力呢?事实上,目前大学在招收这些学生后,对于他们之前所接受的基础教育培养,是不满意的。而据我了解,现在的高中生,每天都要花16至18个小时来学习。为什么耗费了这么多的时间精力,可是对学出来的效果,学生、家长、老师、校长都不满意呢。既然过程和结果都不令人满意,大家为什么不去改变它呢?”

        “我们的国际部项目不是为了送学生出国,那样的话,找中介机构就可以了。”北大附中校长王铮说,“现在一说到应试,就说因为高考我们必须这么做、这样学。其实,与其说‘没有高考就能怎样怎样’,不如说要不断探索与改革。目前,高中正在进行课程改革,国际部的教学可以在现行高考体制下,另外辟出一块实验田,将北京大学对基础教育的想法、国际上一流高中培养学生的方式和北大附中自己的特色结合起来,进而在教育改革上作出一些探索,并可与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相互借鉴。”

        王铮曾任深圳中学校长,在深圳中学开展过国际化教育体系建设,今年重返母校担任北大附中校长。在国际部这块“实验田”,他已作出如下探索:外教课小班教学;重视体育运动;创办《北附日报》。“在深圳中学国际部,我们开办完全由学生自己经营的校园咖啡屋,在北大附中国际部,我们将开设一个厨房,来锻炼他们的技能和交流能力。”

        “学习的核心是要有想法、要有发现的眼光”

        郭祺、杨粤祺、张慧云、张毓莹是深圳中学国际部高二年级学生,一年的非应试高中让他们感触深刻。

        “以前老师上课非常不喜欢学生打断自己,所以,刚到国际部,任外教抛出问题,我们都安静地坐着,不去回答。现在一年过去了,我们已习惯和老师在讨论中学习,也能勇敢说出‘我不同意’,以前我根本不会想到这么做。”郭祺说。

        “外教老师让我们通过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强调‘用你的论据证明你的论点’。”杨粤祺说。

        “以前我们需要做大量练习题,培养的是惯性思维和解题思路。外教老师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去挖掘,很难,通常要做4、5个小时,锻炼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张慧云和张毓莹的感受非常一致。

        这些高中生说,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作业有挑战性,熬个通宵也愿意,可就怕枯燥和重复。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中国基础教育不输于外国,捧回学科国际大奖已不是新鲜事,然而,一到大学,中外大学生差距明显拉开,究其原因,中外对高中阶段学习生活的不同认识,是导致差距的原因之一。

        以美国为例,“大部分美国学校是以‘在21世纪生存下来的技巧’为培养学生的目标。”加拿大籍华人,毕业于耶鲁大学英国文学系,北大附中国际部项目负责人江学勤说,“这些技巧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批判性思维,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二是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三是团队合作精神;四是沟通和交流能力;五是乐趣,让孩子们乐于学习。”

        其实,这些在中国并不陌生,甚至正在得到大力提倡。然而遗憾的是,这些东西并没有得到更多贯彻。

        在中国,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高中生只有一条:只要把功课搞好,其他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但在西方一些国家,高中生除了要完成学业,还要去打工、做义工,参加社团活动,要有擅长的体育项目。如此培养出来的美国高中生和每天“两点一线”的中国高中生在进入大学之后,表现自然有很大区别。

        “高强度的应试式学习,败坏了孩子们在学习上的胃口,培养的是懈怠、懒散、不投入,最终虽然考上大学,但在学习习惯和态度上,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这是无论如何也补不回来的。”王铮说。

        “中国高中生在学习方式上是被动式的,他们被安排了过多的课程,甚至没有一点空闲时间去思考。”江学勤说。

        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特级教师张思明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中美两国学生去玩过山车,美国学生说,过山车的变化可以用微积分来表达。中国学生没几天就用微积分做了数学建模交给老师。老师问是谁做的,中国学生说是他,老师又问,谁提出了这个想法,美国学生说是他。老师说,这是一份很好的作业,美国学生得80%的分数,中国学生得20%的分数。”

        “学习的核心是要有想法、要有发现的眼光。”张思明说。

        北大附中国际部目前进行的探索必然会对其教育改革有所推进,但记者认为更有价值的是,它从一个侧面再次提醒我们去深度审视:教育究竟是围绕考试,还是围绕学生一生的发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